正文 第35章 讀書(3)(2 / 3)

讀書有益自不待言。顏之推在《顏氏家訓·勉學》中諄諄地教導自己的孩子:

欲識人之多,見事之廣,而不肯讀書,是猶飽而懶營饌,欲暖而惰裁衣也。

要想廣交良友、結識高才,以及欲求明曉人事、眼界開闊,不讀書是不行的;就仿佛想求飽食而不願意動手做飯,想求暖和而不願意動手裁剪衣服一樣,人不能如此甘於懶惰愚蠢。每個人生活在世界上,尤其是一般的凡人,所能接受的直接經驗太少了,很難遇到那些大家、名家來時時指點自己。這就要求我們想要提高自己的見識,要想了解曆史、人性、現實,要想知道為人做事的道理,就一定要在前代傳下的經籍中汲取養分。東漢王符《潛夫論·讚學》中就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

就好像工人想做好工作就必先磨礪自己的器具一樣,士人們若想把自己的理想變成社會的理想,變成一個時代所有人的理想,自己就先要讀書。不讀書,見識達不到更高的層麵,不說提不出高遠的理想,即便是提出一些理想來,自己也不能知道如何來實現。讀書以明義理,增長見識,深察社會的運行,才可提出完善可行的理想,才能帶動天下眾人來跟隨自己一起從事。所以要想做一番事業,現在就要開始讀書、思考問題,當把一門專業知識掌握的時候,就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領。“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宋·趙恒《勸學詩》)。讀書確實可以改變自己的現實命運。

讀書的目的不一定就是做學問、做研究,你要把讀書中見到的資料,變成真正自己的東西,用到實在的層麵上來,不但利於解決自己的物質生活問題,就是再做任何事情,都能遊刃有餘。所以說,要在書中找尋一種方法,找尋一種思路,可以讓自己憑依並運用到生活中,從而形成自己的能力優勢,這才是真正的讀書。張之洞在《書目答問略例》中說:

讀書不知要領,勞而無功。

讀書要用心讀,就看能否把它用到恰當的地方,無盡的知識都能學以致用,又何愁沒有千鍾粟、何愁沒有黃金屋呢?不然,再努力也總歸是勞而無功,是死讀書的書呆子罷了。所以說,要讀書就要懂得讀書的要領,故而,我們要學會有效的讀書之法。

一、專精

所謂專精,就是既然讀書就要能夠鑽研進去,最深入地理解透徹一些最基本的典籍。魏晉時期的大學者王肅,他講:“讀書百遍而義自見。”(《三國誌·魏書·王肅傳》裴鬆之注引《魏略》)書就是要拿來翻來覆去地讀,一些基本的典籍要放在手頭,反複地翻閱。我們前麵也講,像《論語》之類的很經典的書,每一次閱讀、不同年齡階段去讀,對其的感覺和理解都是不一樣的,是要逐漸領略其中道理的。

比如我們讀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第一遍讀的時候可能隻是覺得阿Q太可笑了,第二遍讀的時候就覺得他又非常地可憐,第三遍認真讀的時候,才發現魯迅寫的並不是一個遙遠的角色,我們眼前現實生活中的某些人,就有著這樣的特點。等到第五遍、第六遍閱讀,你就可以感覺到魯迅先生寫的就是我們自己。讀書一定要專精,一個人如果能夠把本專業內最經典的十本書讀透徹的話,學問就很有根基了,就為自己以後的發展,建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做學問就像建造一個金字塔,底座一定要開闊,才能建得高大宏偉,這是廣博涉獵的要求;而專精讀書,透徹地理解本領域內最經典的著作和理論,就好像建這個學術大廈的鋼梁和支柱,沒有這些東西來做支撐,也很難讓自己的學術大廈巍然屹立。

讀書亦有選擇。不要去鑽研那些貌似高深,實際上不知所雲的書籍。真正被大家公認為經典的書並不是那些使人讀不懂的書,而往往是語言非常淺顯、道理非常深刻的書籍文章。隻有那些貼近於人性實際的書,才能使人讀起來深入進去,因為語言做到簡易,又能把道理說透,是以己昭昭使人昭昭的能力。書寫不明白,證明其自己亦不明白,欲使人樂於讀都不得,又哪能使人得益呢。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語言的深刻不一定就是思想的深刻,真正的深刻應該是語言簡單和內容豐富的一個疊加,隻有這樣的書才能把一個領域、或一個學科的基本理論闡釋得清楚明白,也才是我們要選擇閱讀鑽研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