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讀書(3)(3 / 3)

讀書專精,首要是循序漸進。“讀書之法,莫貴於循序而致精”,這是朱熹《性理精義》中的話。要求專精,首要則是從最基礎的書讀起。對一領域、一學科最基本的理論沒有理解掌握,就開始涉獵很高深的或很末梢的書,最後隻能把自己的思想引入歧途。學問正如大樹,有根本之學,也有很多的枝丫和末梢之學。我們要了解這棵學問的大樹,首先要看它的主幹、根本是什麼,然後再看每個枝丫,乃至每個枝丫上的花或葉子。有時候我們看到的一些當代研究者,研究的東西是這個學科裏麵最前沿的東西,但並不一定是最基本的東西。我們隻有循根本才能明源流、明發展,也才能去辨別、理解這些最先進的成果。也許有的研究成果,並不是從根本上、不是從樹的主幹上結出的花果,也許是劍走偏鋒,也許是變異了他人已經成型的花果,這就可能直接影響到發展。讀書要先讀基本的典籍,把自己培養得根本厚實了,才能有所辨別評判,才能更好地吸收他人的成果來營養自己,這就是“循序而致精”的道理。

要專精,也有具體之法,即是我們常講的:“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話來自於朱熹的《朱子家訓》。朱熹是大學問家,也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家,其對人如何為學有很多精到的論述。

第一,“心到”。要讀書,內心裏麵首先要想明白為何而讀。如果是為裝點門麵而讀,就大可不必講究什麼專精;如果是為了功利而讀,那也可以不必如此努力;如果是為了自己的興趣而讀書,是為了人生之事業而讀書,這才是稱得上“心到”。“到”就是真正領悟到了讀書對於人的意義,“心到”就是能夠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賦予於追尋實現的意義上,這樣才談得上專精。而在讀書過程中,“心到”就要求我們要不停地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斷與理解。

第二,“眼到”。隻要心到的人,讀書的時候才能從字裏行間看出東西來,“眼到”還是在心到之後的。有句話說“從無字句處讀書”,讀書的時候泛泛而過,快速地瀏覽一遍不是專精要求的眼到。用讀小說的方法來讀書,用曾國藩的話講,就是書隻能是看完的而並不是讀完的。讀書要眼到,就是要能領悟到他人為什麼這樣寫,為什麼這樣論述,再把書裏麵無關緊要的或是朦朧不透的地方拋棄掉以後,要能讀出來整本書的背景與寓意。就像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話,聽到耳中要琢磨它的意思,更深層的還要琢磨它的文化內蘊。眼到,不是看完一本書,而是要能看透一本書,這樣讀書才是真正讀懂了。

第三,“口到”。“口到”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合上一本書後,要能夠對這本書進行品評,能夠把這本書的大致內容說下來。自己心裏對於每一本讀過的書,都要有自己的見解與評述,這是把書中道理內化為自己的過程。讀書的時候要不停地思考,就是要讀得精致些。每讀完一頁或一章,把書放下,自己想一想書中哪些地方對,哪些地方不對,哪些地方又是應該記住的,心裏都要有一個判斷,書的內容才能進入到自己的心中,能用自己的語言把整本書的內容概括出來,這就叫“口到”。當然“口到”也有別的理解,比如讀書要朗誦,這都是講的形式,最重要的還是要讀完以後,能夠使之成為自己的東西,而不是隻能人雲亦雲。

朱熹在給陳師德的信中總結了自己的讀書經驗,其言曰:

讀書之法,當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從容乎句讀文義之間,而體驗乎操存踐履之實,然後心靜理明,漸見意味,不然則雖廣求博取,日誦五車,亦奚益於學哉。

這些都是我們所說的讀書專精之法,首要的就是“循序而有常”,即是讀書要先從基本的典籍讀起,然後逐漸地深入。“有常”即是堅持的意思,專精之法更宜要堅持不懈才能有所成效。“致一而不懈”就是要抓住一點而不懈的鑽研,要先把一本書讀透,或者把書中的一個問題思考明白,如蘇軾的“八麵受敵”讀書法,就是在書中找到一個向深處切入的角度。要做到專精,還要能“從容乎句讀文義之間”,對於每一句每一字都是要細細思量的。尤其是中國古代儒家,包括佛教和道教的經典,其講的往往並不是知識、技能,而是一種修養和行為、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