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些道理,要能好好的體悟才能領會,要在字裏行間見到真義理才行。聞道而行之,一定要把領會的道理用到實踐中去,隻有這樣,人才能有實際的提高,不要做誇誇其談、好做空頭文章而言行修養不好的人,用我們現在的話講就是“有知識沒有文化”的人。故而“體驗乎操存踐履之實”,就是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去運用這些道理。比如讀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這樣的話,就要能去體會其中深蘊的高境界和大格局。如果總是想把別人踩在腳底下,自己也是難以樹立的;隻有合眾人之力,個人才能夠有所成就,人的力量隻有集聚起來才能改變一個局部的環境,進而改變一個時代。
細細思慮之後能把這個道理想明白,運用於實際中,我們的心境、心胸能開闊很多,也利於我們行事。讀書深悟道理,做到“心靜理明,漸見意味”,這不但是讀書而悟至理的意味,也是懂得人生意義的意味。“廣求博取,日誦五車”是讀書的初步,我們一定要在這個基礎上做到專精,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去體悟、實踐、運用,這才是讀書的真正道理。
對於讀書要專精,古人論述還有很多。朱熹在自編的《學規類編》裏反複講:“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誌虛心,反複詳玩,為有功耳。”蘇軾談讀書之道時也講:“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雜說送張琥》)所謂“博觀而約取”,即是我們反複講的“博學”,然後從中間找出有用的東西為自己所使用、所掌握。讀書讀得非常多,要對古往今來的人事都有認識與理解,漸漸地就能總結出前人成功的經驗,能吸取前人失敗的教訓,成功很容易達到,這就是厚積薄發的道理。我們要多領會、遵從直接的指導,但更要依靠自己的領悟,來吸取書本中的間接經驗。曾國藩教導自己的孩子,謂:“讀古書以訓詁為本。”(《曾國藩文集·家教》)就是要孩子讀書時,仔細地琢磨每一個字詞,把每一個句子都揣摩精透,這樣的讀書才是深入的。
張爾岐為明代學人,顧炎武讚之為“卓然經師”,其在《讀書強記法》裏開出了很詳細的專精讀書之法,詳錄於下:
強記之法,每讀一書,遇意所好,即劄錄之。錄訖,乃朗誦十餘遍,黏之壁間。每曰必三十餘段,少亦六七段。揜卷,輒就壁間觀所黏錄,曰三五次以為常,務期精熟,一字不遺。黏壁既滿,乃取第一曰所黏者投笥中,俟再讀有所錄,補黏其處,隨收隨補,歲無曠曰。一年之內,約得千段,數年之後,腹笥自富。
我們如果能夠照此行之,“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的境界是一定能夠達到的。對於所讀之書,一定要下這種精細的工夫,隻有把至理都做到強記於心,才能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
讀書專精,要在自己有獨立的精神,才能有所分別、有所取舍,讀書才能做到事半功倍。這也是我們一直強調的。明末清初,被後人尊為“理學真儒”的張楊園在《養正遺規》中留給後世的箋言是:
洗心靜氣,以求其解;勿執己見,以達古訓;勿傍舊說,以昧新知。
洗心靜氣方能做到心思純淨,稱為“心到”,隻有這樣,才能把書中的道理切實的體悟明白。“洗心”就是要把心裏麵的雜念、汙欲和成見都摒棄掉,這些都是讀書的障礙。孩子們讀書,一般都會記得很清楚,即使年齡漸長,那些知識也不易忘記。就在於孩子們的讀書是沒有功利心的,完全憑著興趣來學。人在成年以後,閱曆增加了,知識增多了,學問反而不能長進,就在於功利心、私欲心、成見心的阻礙。也許他人的觀點、見解不及自己,但還應該在其中發現可資自己利用的東西。時刻想到超越他人當然好,心中要有這樣一種理想,但在學習上還是要謙虛謹慎地對待每一個做學問的人、對待每一本書。先儒諄諄的教導我們,一定要做到“勿執己見,以達古訓”,也是這樣的期許。
讀書不能先有成見,也不要固定了自己的認識與見解。讀書做學問不能總是在和別人商榷,在批駁他人的觀點。做學問最好在於自己立見,樹立一種學說讓別人來跟自己商榷,總是揪住別人的過失不放,就永遠不能證明自己的高明。要想讓自己的學問站得住腳,就要正麵立論,多吸取他人的知識來完善自己的立論,才是正途。
讀書要自樹立,就還要做到“勿傍舊說,以昧新知”。一代有一代的學問,一代有一代的氣象,故而一代要做出一代應有的成績。那些被我們尊崇的發現,比如圓周率、小孔成像等,在當時確實是人類很偉大的發現,我們要記住這些曆史功績。但是當這些知識成為我們習以為常之說,成為我們自小學就要掌握的一些常識的時候,我們就要想到自己的責任。我們作為知識的承繼者,有責任把人類的認識向前推進。人類不能局限於狹隘的認識世界,為學者也一定不要局限於前人舊說,要敢於創新、敢於開拓。近幾十年來,中國學術界發展艱難,還產生了“錢學森之問”,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做研究者過分地尊從前輩們的結論,不敢、也沒有能力去創新、去發展。我們可以學習前輩們的經驗、精神、方法,尊重他們的人品和成果,但就是不能固守其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