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兩年的錙銖積累,成就了這本書。

2009年起,北京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與北京晨報社展開討論,希望能吸引更多讀者關注地方誌、使用地方誌。我們遇到的最大問題是:首先,許多人從沒看過北京地方誌;第二,他們在尋找資料時,不知道北京地方誌中就有翔實而豐富的記載;第三,他們以為誌書就是幹巴巴的數字和檔案,不好看。

地方誌是綜合反應一個國家或地區自然與人文的曆史與現狀發展狀況的百科式要述,它既有權威性,又有豐富性。讀誌書不僅能了解曆史發展、風土人情,還能陶冶情操、增長見識。然而,要讓讀者們認識到這一點,需要更多工作。

經反複討論,我們共同推出了《誌書擷英》這個專欄,它有幾個特點:

首先,適當改變嚴謹的曆史寫作風格,語言更趨生動活潑。

第二,知識點密集度特別高,相比於其他北京史方麵的通俗寫作,這個專欄每篇文章都包含了更多的“幹貨”,我們希望傳遞更多的知識,而不是靠語言華麗取勝。

第三,糾正了許多流行的誤會,比如說忽必烈發明了涮羊肉、胡同的本意是“水井”等,此外介紹了許多大家過去沒關注到的知識,比如西瓜與蘋果是從北京傳向全國的、乾隆寫過劇本等。

總之,我們力圖建設一個紮實、厚重、多彩的欄目。可以無愧地說,其中每篇文章都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前後增刪數遍而成。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欄目推出後,得到了讀者們的關注,一些文章被30多家網站轉載。

今年,《誌書擷英》這個欄目整整出版了100期,讀者們希望能結集出版,我們也想藉此來做一個總結,檢討一下我們走過的路。受時間、能力等限製,書中必有各種舛誤,懇請讀者們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