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古澗寒泉不是禪(1 / 2)

自性真心,一體清靜,不是刻意為之,隻因為無一事牽掛心上,全部放下。所謂“得道”,就是得到一個清靜心,心即是道。

學僧問雪峰義存禪師:“古澗泉寒時如何?”我內心清靜,如人跡不到的山澗,幽靜澄徹的寒泉,是什麼境界?

雪峰義存答:“瞪目不見底。”那是深不可測,沒有邊涯的清靜禪境。

問:“飲者如何?”飲了古澗寒泉會怎麼樣?達到這一境界會怎樣?

答:“不從口入。”清靜的境界不是什麼物品,既不可見,更不可說,也不可從口入,隻能悟入。

此類問答,就是禪機問答。若非禪門中的學僧,又身臨語境,像我們這些俗人,簡直不知所雲。讀此類禪話,若無人指導或輔助讀物,根本無法理解,更別說參悟。

學僧又到趙州從諗處參學,把與雪峰義存的問答對從諗說了。

從諗說:“不從口入,不可從鼻孔裏入?”從諗認為,雪峰義存把人跡不至的古澗寒泉這一環境,當作清靜禪境,已屬脫離世間,屬“死空”“死寂”,有違禪理。古澗寒泉隻是古澗寒泉,沒什麼不可飲的。

學僧想知道從諗怎麼說,就再問:“古澗寒泉時如何?”心如古澗寒泉時,是個什麼境界?

從諗答:“苦!”

問:“飲者如何?”

答:“死!”

把禪境的清靜,理解為人跡不至的古澗寒泉,錯了,當然是苦。自縛於死空死寂,永遠不可能明心見性,豈不是死定了。

那學僧又回到雪峰義存處,把趙州從諗的話說了。雪峰義存感歎說:“趙州古佛!”遙望作禮,自此不答話。雪峰義存禪師從此不再回答任何人的問題。

大禪師也有說錯話的時候,隻不過一是刹那知錯,二是虛懷若穀。趙州從諗長壽,活了一百二十八歲。這段禪話時,也已年逾百歲了,所以雪峰尊他為古佛。

禪門的心靈清淨,是本體的清淨,也就是自性真心,本來麵目。盡管車水馬龍,世態炎涼,心都不被纏繞汙染,任其來去自由。不可理解為環境的清淨,一時一事心態的清淨。自性清淨是禪境,一時一事的心態清淨是人為。強求克製,便是刻意住空,即心有牽掛。那“清淨”本身,也成汙染。正如萬物都存在於虛空,虛空清淨依然如故。古澗寒泉的清淨,不是心性虛空的清淨。一切清淨,都隨緣生滅,隻有自性真心的本來清淨,才是恒常的。

世出世間,動與靜,皆屬不二。當年臥輪和尚“能斷百思想”,六祖慧能有偈相對,不妨再讀。南嶽懷讓磨磚,也隻為破除馬祖對“清淨”的誤解。磨磚聲聲刺耳,馬祖的清淨境界馬上被打破了。因為馬祖那時的清淨,是人為的心境,而不是心性本體的清淨。

《維摩詰經》說,佛祖弟子舍利弗在樹林中宴坐,“宴坐”就是靜坐入定,以求清靜。維摩詰對舍利弗說,舍利弗!像你這樣住在安靜的樹林裏,跏趺而坐,刻意地屏息所有念想,躲避外界的喧鬧,不是真正的清靜。不於三界顯身相意念,自性真心無相無意念,等如虛空,才是真清靜。不人為地隱蔽行住坐臥而有清淨心,才是真清靜。不離佛法,而與凡夫無別,才是真清靜。自性真心能含十方世界而無著染,才是真清靜。見所有一切而心不隨境轉,才是真清靜。不離煩惱不即煩惱,入涅槃寂靜,才是真清靜。隻有這樣,才是佛祖所認可的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