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客舍青青柳色新(1 / 2)

“平常心是道”。

光陰似箭,攜帶著一切,從天地間匆匆而過。

朋友來去匆匆,待朋友的真心不會來去匆匆。

李白《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開篇就說:“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天地是個旅館,光陰萬物,來去匆匆,如行旅的客人。天地和生命萬物的關係,也就是過客與旅館的關係。來去匆匆,生滅不已。

李白的年代,佛禪熾盛,士大夫鮮有不讀佛禪的。李白這篇文章受此影響,是毫無疑義的。

《楞嚴經》說:“比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束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悠往。”意思和李白說的一模一樣。經中所謂“主人”,是旅亭,不是旅亭的老板。

《楞嚴經》通篇說心,說心與萬物的關係。心是清靜不動的,而種種景象,山河大地,人世百態,以及由此而來的種種妄想煩惱,會在心裏紛紛揚揚。這一切都不是心中固有的,是客人。佛門稱煩惱為“煩惱塵”,也稱“客塵”。塵土飛揚,心不飛揚。客塵來去,心不來去。楞嚴經中所說的“旅亭”,就是心。

一次去山裏,山道上有一座石涼亭,據說已存在上千年了。進涼亭歇息時,發現亭梁上已棲有一隻烏鴉。烏鴉見有人來,並不驚惶飛去,看了來人一眼,顧自閉目養神,我也顧自坐下。兩者相安無事,當然也無話可談。過了好久,烏鴉睜開眼睛,並不看我,展翅飛去,瞬間即逝。我也起身,繼續走自己的路。

鳥飛無痕,人走無蹤,隻有那座涼亭,依然立在山道上,望著深澗無人,風過葉飄。還會有鳥棲息,還會有人駐足,還會來了又去,去了又來,涼亭隻是空空然,亭內沒有永恒的存留。

天地不動,亭旅不動。所謂不動,就是保持清淨。禪僧參禪悟道,為的就是有一個如如不動,不受任何幹擾的清淨心。心不能動,不隨境轉,一轉就是汙染。

廬山歸宗寺智常禪師,有一天到菜園裏,用禪杖劃了個圓圈,圍住一棵白菜,對收割菜的弟子們說:“不得動著這個。”

過了一會,智常禪師去了一看,滿園的菜都收完了,隻有那棵被圓圈圍著的菜沒人敢動。禪師揮起禪杖趕打弟子們說:“這一堆漢子,沒一個是有智慧的。”

禪門劃個圓圈稱作“圓相”,含義很多,佛、法、心乃至空,都可用圓相表示,看用在什麼時間地點。智常劃了圓圈,又說“不得動著這個”。當時,若是有悟性的弟子上去一刀砍倒那棵菜,大家全免了一頓打。

“這個”也就是自性真心。心無法以概念表達,慧能說:“說似一物即不中。”所以隻能“這個”“那個”的隱喻。

我們不懂,不會挨打。而一年年在寺廟裏念佛修禪而莫名其妙,就該挨打了。智常隨時隨地都在開示弟子,要保持一個清靜心,保持一個如如不動,不被客塵汙染的自性真心。智常禪師在借菜說佛理,弟子們卻隻在那棵白菜上動腦子。南轅北轍,所以說沒一個有智慧的,隻有挨打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