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文學與語言(1)(1 / 3)

文化的概念

著名人類學學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這樣給文化定義:“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包括知識、信念、藝術、道德法則、法律、風俗以及其他能力和習慣的複雜整體。就對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義而言,不同社會中的文化條件是一個適於對人類思想和活動法則進行研究的主題。”文化史即以人類文化為研究對象的曆史研究分支,它是曆史學和文化學交叉的綜合性學科。

百科全書派

1745年,巴黎出版商普魯東本來打算將1727年英國出版的《科技百科全書》譯成法文,後來發現該書已落後於形勢,遂決定新編一部法國的《百科全書》(原名為《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和手工藝大詞典》),並邀請啟蒙作家狄德羅和數學家達朗貝主持此事。

狄德羅是百科全書派的首腦。他自己不僅親自撰寫了有關哲學、曆史和應用科學的條目一千多條,而且還經常到工匠作坊去觀察了解各種機器、工具的結構和性能,寫出條目,托人詳細繪製成圖像。在狄德羅的領導和組織下,《百科全書》成了啟蒙思想家們同封建反動勢力進行鬥爭的銳利武器。這部著作針對封建社會的全部意識形態,從政治製度、法律機構、宗教信仰到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麵進行了大規模的批判,宣揚政治平等、思想自由等啟蒙思想,提倡科學技術,宣揚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直接為即將到來的資產階級政治革命製造輿論。百科全書派的形成及其社會實踐,充分體現了啟蒙運動的精神,標誌著法國的啟蒙運動已經達到高潮。

何謂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簡稱。三千大千世界原是古印度傳說的一個廣大範圍的世界名稱,是佛教名詞。據《長阿含經》等書記載: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中央是須彌山,有七山八海環繞著,海中有四大洲,海外更有鐵圍山。

同一日月所照耀的四天下為一小世界,合一千個小世界為小千世界,合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中小千世界,合一千個中小千世界為大千世界。又由於大千世界中有大、中、小三個千世界,所以又稱為三千大千世界。佛教沿用其說,以三千大千世界為釋迦牟尼所教化的範圍。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大千世界”這個詞就沿用至今。

“文藝複興”的由來

從14世紀開始,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的人文主義學者為衝破封建教會思想的桎梏,掀起了一場研究古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熱潮,並一直持續到15~16世紀。因為這場新文化運動打著“複興古典文化”的旗號,因而有“文藝複興”之稱,“文藝複興”這個詞最先是由意大利的喬爾喬·瓦薩裏提出的。

這個時代的不少大雕塑家同時也是建築家。瓦薩裏的老師米開朗琪羅就是在建築上有著豐功偉績的藝術家。除了著名的朱理二世陵墓外,由莎迦著手的法爾奈塞宮邸建築、卡庇托利廣場的建築群等,都與米開朗琪羅的名字分不開。而作為米開朗琪羅的得意門生,瓦薩裏在建築上也有輝煌成就,其中最出色的就是佛羅倫薩那座烏菲齊宮內的走廊。

博士、碩士、學士的含義

“博士”、“碩士”、“學士”這些名稱,我國古代早已有之,不過和現在的含義不完全相同。

博士,源於戰國時代。《史記·循吏列傳》:“公儀休者,魯博士也,以高弟為魯相。”《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博士,秦官,掌通古今。”這些說明博士在那時是一種官職,也指一些博古通今、知識淵博的人。

碩士,我國五代時期就有。《五代史》記載:“前後左右者日益親,則忠臣碩士日益疏。”宋代著名散文家曾鞏在《與杜相公書》中說:“當今內自京師,外至岩野,宿師碩士,傑立相望。”可見,碩士在古代通常指那些品節高尚、博學多識的人。

學士,最早出於周代。《周禮·春官》:“詔及徹,帥學士而歌徹。”《史記·儒林傳序》:“天下之學士靡然鄉風矣。”這說明,學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學讀書的人,後來逐漸變成文人學者。

現在,學士、碩士、博士是我國學位的三個等級;“博士後”不是學位,而是指獲準進入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博士學位獲得者。

學士學位由國務院授權高等學校授予,碩士學位、博士學位由國務院授予的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授予。高等學校本科畢業生,成績優良,達到規定的學術水平者,授予學士學位;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究生,或具有同等學力的人員,通過碩士(博士)學位的課程考試和論文答辯,成績合格,達到規定的學術水平者,授予碩士(博士)學位。授予學位的高等學校和科學研究機構,在學位評定委員會做出授予學位的決議後,發給學位獲得者相應的學位證書。

對於國內外卓越的學者或著名的社會活動家,經學位授予單位提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可以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名作家寫作習慣拾趣

萊蒙托夫喜歡把自己的詩句寫在隨手抓到的破紙片或舊信封、包裝紙上。

著名的童話大王安徒生常常在茂密的森林中構思他的作品。

法國17世紀古典主義作家拉辛習慣邊走邊思考、醞釀佳句或背誦自己的詩句,有時甚至在庭院裏發瘋似的來回走上幾百遍,反複琢磨推敲。

英國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需要承擔全家繁重的家務勞動,於是,她總是隨身帶著鉛筆、紙張,利用幹活的空隙,及時將腦子裏湧現出來的情節寫下來。

法國作家大仲馬善於從夢境中取材,喜歡閉著眼睛創作。他在寫不同體裁的作品時,還習慣使用不同色彩的紙張和墨水。

巴爾紮克往往在半夜12點鍾起床,一直奮筆疾書到第二天傍晚。他平時不沾煙酒,但在創作時卻拚命地喝濃咖啡。

美國作家海明威自從飛機出事受傷後,就一直喜歡用一隻腳站著寫作。他認為這樣做能迫使自己盡量將文章寫得簡潔些。

歌德喜歡戴著有色眼鏡寫作,他常常根據不同的創作內容選戴不同顏色的眼鏡,以激發自己豐富的情感。

雨果的工作室設在蓋納西島的最高點,其天花板和四周牆壁均由透明的玻璃構成,既可俯瞰大海,又可仰望藍天。

契訶夫年輕時喜歡在臨街的窗戶旁寫作,借以觀察形形色色的人們,並鍛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為了求得一個安靜的寫作環境,經常帶足幹糧和水,駕一葉扁舟,泛舟海上,在這樣的環境裏,他寫作起來思路敏捷,得心應手。

羅曼·羅蘭寫作時,常在案頭放一麵鏡子,時刻觀察自己的麵部表情,借此刻畫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俄國作家托爾斯泰在寫作時“隨遇而安”,即使置身於飛機轟鳴、炮火連天的戰場,也能做到專心寫作。

福樓拜喜歡白天休息,夜裏通宵寫作。他房間裏的燈光徹夜通明,成了塞納河船夫的航標燈。

法國作家司湯達為了使文筆聲調鏗鏘有力,每天早晨都要朗讀兩三頁民法。

三姐妹作家

夏洛蒂·勃朗特和她的妹妹艾米莉·勃朗特、安妮·勃朗特是19世紀中葉英國著名的三姐妹作家。她們出身山區貧苦的牧民家庭,幼年喪母,家境清寒,曾在一所半慈善性質的學校求學,而且先後都外出當過家庭教師,受盡了屈辱和折磨。

她們自幼都愛好文學、藝術,少年時代就開始寫作,並在1846年自費出版過一本詩集。其中以艾米莉的詩作最佳,有的還被選入英國19世紀及20世紀第一流詩人的詩選。

1847年夏洛蒂的《簡·愛》和艾米莉的《呼嘯山莊》、安妮的《阿格尼斯·格雷》相繼出版。《簡·愛》是一部自傳體小說,小說成功塑造了一個地位低微卻勇於捍衛自己人格和尊嚴、執著追求婦女在社會和家庭中平等地位的新型平民階級形象,受到讀者的歡迎。《阿格尼斯·格雷》講述的是一個自幼受人寵愛的嬌弱英國少女格雷因家道中落被迫外出,擔任富人家的家庭教師,嚐盡人間辛酸的故事。

《呼嘯山莊》描寫了一個受盡淩辱的棄兒希斯克裏夫的複仇故事,小說剛發表時並不為同時代人所注意,然而自20世紀以來,評論界對此書的評價日趨升高,30年代英國進步評論家福克斯稱該書是“世紀中後期維多利亞時代”所產生的“三大巨著”之一。因為它反映的不隻是個人複仇的題材,還更深刻地反映了被侮辱的下層人民向惡勢力發出強烈抗議的社會內容。

不幸的是艾米莉在《呼嘯山莊》出版後第二年就病逝了,孤獨的夏洛蒂到39歲時才與父親的前任副牧師結婚,然而不到一年,她也病逝了。

最長的科幻小說

目前被人們公認的世界上最長的科幻小說集是聯邦德國墨維出版社出版的科幻小說《倍裏·羅丹》。該小說自1961年9月出版第一集《星殺》以來,每周刊出一集,至今已出版了1300多集。

這部科幻小說描寫了地球上的超級太空人乘坐著地球的超級太空船,進入浩瀚的太空與外星侵略者進行搏鬥,最後占領外星球的故事。這種題材的科幻小說深受青少年的歡迎,因此每集的印數都達70萬冊以上,而且還將繼續出版。

《搖籃曲》的作者

這首充滿詩意、富於韻律節奏感並具有莫紮特旋律風格特點的《搖籃曲》在世界各國嬰兒的搖籃邊,在各種音樂會上回蕩了近200多年。音樂家、學生、一代代的父母和孩子們以及研究音樂家生平的專家們無不被這支署名莫紮特作曲的歌曲所打動。

不過直到近些年才有專家發現了曆史上的破綻:歌曲刊行日期是1796年,而此時莫紮特已經逝世五年了,於是專家們對此曲的作者進行了甄別和考證,確認此曲係一個無名人士——奧地利的醫生貝爾納德·弗裏斯假托莫紮特之手的偽作。

有關機構和部門相應地改寫了此曲的資料,德國漢堡圖書館在珍藏的此曲原稿上添加了“戈特爾作詞的《搖籃曲》,弗裏斯作曲,1796年刊行”的注解。

然而這支樂曲的光輝並未因此而減弱,因為它雖然假托莫紮特之名,卻絕非粗製濫造之作,而是為莫紮特的音樂“錦上添花”。

世界十大文豪

荷馬(約公元前9~公元前8世紀),古希臘盲人詩人,著名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編訂者,其史詩作品是希臘人由野蠻時代進入文明時代的主要遺產。

但丁(1256~1321),意大利詩人,出生於沒落的貴族家庭。代表作《神曲》廣泛反映了中世紀後期意大利的社會生活和鬥爭,集中世紀神學、哲學和科學思想之大成,表現了新與舊的鬥爭,顯示了人文主義的思想萌芽,但又帶有濃厚的中世紀宗教色彩,表現了詩人處在新舊交替時期思想上的矛盾。其作品對後世紀歐洲文學影響很大。

莎士比亞(1564~1616),文藝複興時期英國偉大的戲劇家、詩人,生於商人家庭,從小愛好戲劇。莎士比亞一生著作甚多,留存劇本37部,長詩2首,十四行詩154首。主要著作有:曆史劇《查理三世》、《亨利四世》、《仲夏夜之夢》、《第十二夜》等;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等;長詩《維納斯和安東尼斯》、《路克麗斯受辱記》。這些作品是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文學頂峰。馬克思稱讚他是“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

拜倫(1788~1824),英國詩人,出生於倫敦沒落的貴族家庭,他反對專製壓迫,支持人民革命的民主思想,一生為民主、自由、民族解放的理想而鬥爭、而努力創作。他的作品具有重大的曆史進步意義和藝術價值,主要著作有《異教徒》、《哈羅爾德遊記》等。

歌德(1749~1832),德國詩人、劇作家,從小愛好自然科學和藝術,青年時期是狂飆突進運動的中堅。他的努力為德國文學留下了不朽之作,代表作《浮士德》是他花費了長達60年之久的時間創作出來的不朽之作。

雨果(1802~1885),19世紀法國偉大的小說家、著名詩人,生於軍官家庭,一生著有大量詩歌、小說、戲劇和文學理論作品,代表作有《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他的作品以精細的手法、廣闊的生活畫麵和豐富的內容,對專製製度和反動教會的罪惡進行了憤怒揭發和有力控訴,對下層貧民的悲慘遭遇寄予同情,深刻反映了19世紀法國社會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社會現實。他的作品對後世作家產生了巨大影響。

泰戈爾(1861~1941),印度詩人、小說家、戲劇家、散文家、社會活動家,生於地主家庭。他一生寫有詩集50多部,中長篇小說12部,短篇小說百餘部,戲劇二十多種。主要作品有詩歌《菁歌》、《晨歌》、《吉檀迦利》、《飛鳥集》、《園丁集》;戲劇有《郵局》、《紅夾竹桃》、《摩吉多塔拉》;小說有《沉船》、《戈拉》等,另有文學、哲學、政治、遊記、書簡多種。泰戈爾還擅長作曲和繪畫,所作歌曲《人民的意誌》1950年被定為印度國歌。泰戈爾的創作在印度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19世紀俄國最偉大的作家。出生於貴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學,受到盧梭、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影響。1847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的領地上作改革農奴製的嚐試。有巨著《戰爭與和平》,成名作:自傳體小說《童年》(1855)、《少年》(1857),中篇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1856),短篇小說《琉森》(1857)、《三死》、《家庭幸福》。長篇曆史小說《戰爭與和平》,這是其創作曆程中的第一個裏程碑。以及第二部裏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