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末,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生巨變,寫成《懺悔錄》(1879~1882)。80年代創作劇本《黑暗的勢力》(1886)、《教育的果實》(1891),中篇小說《魔鬼》(1911)、《伊凡·伊裏奇之死》(1886)、《克萊采奏鳴曲》(1891)、《哈澤·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說《舞會之後》(1903),特別是1889~1899年創作的長篇小說《複活》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也是對俄國社會批判最全麵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為世界文學不朽名著之一。
托爾斯泰晚年力求過簡樸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從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於一個小站,享年82歲,一代文學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高爾基(1868~1936),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蘇聯社會主義革命文學的奠基人。出身於木工家庭,一生寫了大量作品。代表作《母親》深刻反映了俄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成功塑造了一批無產階級先鋒戰士的形象,是世界文學史上第一個描寫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的不朽名著。列寧對《母親》曾給予高度的評價,稱它是“一本非常及時的書。高爾基的作品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共同的財富,給世界工人運動帶來了巨大的益處”。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出身於沒落的封建家庭,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魯迅曾留學日本,1909年回國,在杭州等地任教,辛亥革命後,先後在南京、北京教育部任職;1918年5月發表《狂人日記》,猛烈抨擊封建製度,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1918年~1926年,陸續創作出《呐喊》、《彷徨》等短篇小說。1927年~1935年創作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大量雜文。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
世界文壇三大怪傑
世界文壇三大怪傑分別是維加、伏爾泰和科萊特。維加(1562~1635),16世紀末17世紀初西班牙戲劇的奠基者,西班牙文藝複興時期傑出的戲劇家,有“西班牙的鳳凰”、“西班牙戲劇之父”、“天上人間的詩人”之稱;伏爾泰(1694~1778),18世紀啟蒙主義者公認的領袖、當時思想界的泰鬥,在歐洲文學史上有“科學和藝術共和國的無冕皇帝”、“哲學家的家長”、“一代思想的主宰”等美譽;科萊特(1873~1954),20世紀法國文壇巨星、聞名世界的傑出女作家,享有“法國文壇怪傑”、“法蘭西的國寶”等美譽。
釀成一場大戰的小說
一本書影響一段曆史,這並不是癡人說夢。美國女作家斯托夫人的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不但推動了美國的廢奴運動,甚至幫助了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
《湯姆叔叔的小屋》不僅是世界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而且對美國曆史及世界文明進程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美國總統林肯曾評價這本書,說“它導致了一場南北戰爭”。美國學者道恩斯將《湯姆叔叔的小屋》列入“改變世界的16本書”之中。這本書的第一個中文譯本《黑奴籲天錄》在20世紀初的中國問世後,很快被改編成話劇上演,風靡一時,對中國近代社會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斯托夫人出生在一個牧師的家庭,她的家與南部蓄奴的村鎮僅一河之隔,這使她有機會接觸到一些逃亡的黑奴。奴隸們的悲慘遭遇引起了她深深的同情,《湯姆叔叔的小屋》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出來的。當年這本書首次在《民族時代》刊物上連載,立即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僅第一年就在國內印了100多版。評論界認為這本書在啟發民眾的反奴隸製情緒上起了重大作用,是美國內戰的起因之一。林肯總統後來接見斯托夫人時戲謔地稱她是“寫了一本書,釀成了一場大戰的小婦人”,這一句玩笑話充分反映了《湯姆叔叔的小屋》這部長篇小說的巨大影響。
改變世界的15本書
社會科學類
1.《君主論》馬基雅維利著(意大利)
2.《常識》潘恩著(美國)
3.《國富論》亞當·斯密著(英國)
4.《人口論》馬爾薩斯著(英國)
5.《不服從論》梭羅(即索羅)著(美國)
6.《湯姆叔叔的小屋》斯托夫人著(美國)
7.《資本論》馬克思著(德國)
8.《論製海權》馬漢著(美國)
9.《世界曆史的地理樞紐》麥金德著(英國)
自然科學類
10.《天體運行論》哥白尼著(波蘭)
11.《血液循環》哈維著(英國)
12.《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牛頓著(英國)
13.《物種起源》達爾文著(英國)
14.《夢的解析》弗洛伊德著(奧地利)
15.《相對論原理》愛因斯坦著(德國)
父子作家大仲馬和小仲馬
法國作家大仲馬青少年時代就痛恨波旁王朝,曾參加1830年的七月革命。由於父母早亡,家庭貧困,大仲馬14歲起便輟學當小職員。他喜歡文學,尤其崇拜莎士比亞。他的文學生涯始於戲劇創作。《享利三世和他的宮廷》的上演轟動了法國文壇,但《冶金學家》的上演卻遭到失敗,從此他便轉向了小說創作。《三個火槍手》和《基督山伯爵》在思想和藝術上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特別是那離奇曲折的故事和濃厚的傳奇色彩,吸引了眾多的讀者。
《三個火槍手》通過對三個火槍手為王後效力而曆盡艱險以及對當時宮廷中勾心鬥角等醜行的描寫,淋漓盡致地揭露了統治集團的黑暗內幕,具有較強的反封建意義。《基督山伯爵》的主人公鄧蒂斯遭人誣陷,被打入死牢,僥幸越獄後,憑借獄中難友得到大量財寶,化名基督山伯爵,回到巴黎,向三個陷害他的壞蛋複仇。小說揭露了七月王朝的一些上層人物的罪惡發跡史,暴露了複辟時期法國司法製度的黑暗。
小仲馬(1824~1895)寫了一個劇本《私生子》,結尾有兩句頗有深意的台詞:
父:當我們兩個人單獨在一起時,你一定允許我叫你“兒子”的。子:是,叔叔!
但當劇本即將公演時,劇院老板卻要求去掉這兩句對話,改成父子熱烈的擁抱。小仲馬不答應,他說:“我就是為這兩句台詞才寫這個劇本的。”因為劇本的故事就蘊涵著他自己的身世。
小仲馬是大仲馬的私生子,他7歲時,大仲馬才認他為兒子,但始終不認小仲馬的生母是他的妻子。這種切身的遭遇在小仲馬的心靈上留下了深深的傷痕,並影響著他以後的創作。他把探討資產階級社會的道德問題作為貫穿自己創作的中心內容。
1848年,小仲馬發表了小說《茶花女》,受到讀者極大的歡迎,後來他把小說改成了話劇。話劇內容與小說一樣,通過巴黎名妓瑪格麗特的愛情悲劇,揭露了法國上流社會的荒淫無恥和資產階級冷酷、自私、虛偽的本質,表達了作者對被侮辱、被損害的婦女的同情,讚美了瑪格麗特出汙泥而不染的純潔心靈。瑪格麗特出身貧苦,聰明善良,但因環境逼迫淪為娼妓。她結識了富家青年亞芒,並與他產生愛情。亞芒的父親反對這門婚事,他用虛偽的道德說教逼迫瑪格麗特離開亞芒。最後瑪格麗特貧病交加,含恨死去。話劇一上演,立即轟動了整個巴黎。小仲馬從此專事劇本創作,比較有名的劇本有《金錢問題》、《私生子》、《放蕩的父親》,大都以婦女、婚姻、家庭問題為題材,真實地反映出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麵。他的作品富有生活氣息,感情真切自然,語言通俗流暢。
四大吝嗇鬼
夏洛克
他(出自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的喜劇《威尼斯商人》)是猶太人,是一個高利貸者,他貪婪、吝嗇、冷酷、狠毒;雖然腰纏萬貫,卻從不享用,一心想著放高利貸。他極力限製女兒傑西卡與外界交往,最後女兒不得不帶著錢財與情人私奔;他無情地虐待克扣仆人,甚至連飯也不讓仆人吃飽;他十分痛恨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因為他慷慨大度、樂於助人、憎惡高利貸者。
一次,安東尼奧為了成全好友巴薩尼奧的婚事,以自己的名義向夏洛克借錢;夏洛克借機報複,一麵聲稱不要利息,一麵提出了以三個月為期,到期不還便要從安東尼奧身上割一磅肉的苛刻條件。
三個月過去了,由於商船出海未歸,安東尼奧無力償還,夏洛克便訴諸法庭,要求依約割肉。此時,巴薩尼奧的未婚妻鮑西娜裝扮成律師,出庭為安東尼奧辯護,提出了既不準少割、也不能傷害性命,而且不準流血,如有差錯就將依法論處,並將錢財充公的條件,致使夏洛克敗訴。
葛朗台
(出自法國作家巴爾紮克的長篇小說《守財奴》,原譯名為《歐也妮·葛朗台》)“守財奴”,即看守財產的奴隸,人本應是財產的主人,是財富的支配者,可是葛朗台卻成了守財奴,“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執著狂”,金錢已經使他異化。他為了財產竟逼走侄兒,折磨死妻子,剝奪獨生女對母親遺產的繼承權,不許女兒戀愛,斷送了她一生的幸福。作者通過對葛朗台一生的描寫,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
阿巴貢
阿巴貢(出自法國劇作家莫裏哀的喜劇《慳吝人》,或譯名為《吝嗇鬼》、《慳吝鬼》)是個典型的守財奴、吝嗇鬼。他愛財如命,吝嗇成癖,不僅對仆人及家人十分苛刻,甚至自己也常常餓著肚子上床,以致半夜餓得睡不著覺,便去馬棚偷吃蕎麥。他不顧兒女各有自己鍾情的對象,執意要兒子娶有錢的寡婦,要女兒嫁有錢的老爺。當他處心積慮掩埋在花園裏的錢被人取走後,他呼天搶地,痛不欲生,活現出一個視錢如命的守財奴形象。
潑留希金
潑留希金(出自俄國作家果戈裏的長篇小說《死魂靈》)是俄國沒落地主的典型,是俄國封建社會行將滅亡的縮影。潑留希金雖然在貪婪吝嗇上與葛朗台不相上下,但腐朽沒落則更是他的個性。
他實為富豪卻形似乞丐,這個地主蓄有一千以上的死魂靈,要尋出第二個在倉庫裏有這麼多的麥子、麥粉和農產物,在客房裏也充塞著尼絨和麻布、生熟羊皮、幹魚以及各種蔬菜和果子的人來實在不大容易,然而他本人的吃穿用度卻極端寒磣。他的衣服很像一件婦人的家常衫子,且沾滿了麵粉,後背還有一個大窟窿;頭上戴的帽子正如村婦所戴的,頸子上也圍著一種莫名其妙的東西,是舊襪子、腰帶還是繃帶,不能斷定,但絕不是圍巾。他的臥室,如果沒有桌子上的一頂破舊睡帽作證,任誰也不相信這房子裏是住著活人的。他的屋子裏放著“一個裝些紅色液體,內浮三個蒼蠅,上蓋一張信紙的酒杯……一把發黃的牙刷,大約還在法國人攻入莫斯科之前,它的主人曾經刷過牙的”。潑留希金雖家存萬貫,但對自己尚且如此吝嗇,對他人就更可想而知了。女兒成婚,他隻送一樣禮物——詛咒;兒子從部隊來信討錢做衣服也碰了一鼻子灰,除了送他一些詛咒外,從此與兒子不再相關,而且連他的死活也毫不在意。他的糧堆和草堆都變成了真正的糞堆,隻差還沒人在這上麵種白菜;地窖裏的麵粉硬得像石頭一樣,隻好用斧頭劈下來……潑留希金已經不大明白自己有些什麼了,然而他還沒有夠,每天聚斂財富,而且經他走過的路,就用不著打掃,他甚至還偷別人的東西。這就是潑留希金的所作所為。
這四大吝嗇鬼,年齡相仿,脾氣相似,有共性,又有各自鮮明的個性特征。簡言之,潑留希金的迂腐,夏洛克的凶狠,阿巴貢的多疑,葛朗台的狡黠,構成了他們各自的氣質與性格。
《聖經》對西方文學的影響
《聖經》對西方文學的影響是人所共知的,無論是中世紀的騎士文學、三大戲劇(神秘劇、道德劇和奇跡劇),還是文藝複興以來的大量文學作品,都能從中看到《聖經》的深刻影響。
意大利最偉大的文學家但丁寫下了不朽的名著《神曲》,他把該書分為“地獄”、“煉獄”和“天堂”三大部分,從中可以看出他受天主教影響之深。但丁描寫自己由地獄到天堂的行程,實際反映了《聖經》的思想:人如何擺脫罪惡,使靈魂得到淨化,最終使心靈得到完善,歸向上帝。在但丁之後產生的人文主義者薄伽丘、拉伯雷、彼特拉克等人的著作,在揭露教會腐敗的同時,積極宣傳了基督的愛,宣講基督教寬容、順從的精神。
英國文藝複興時期偉大的劇作家莎士比亞的作品,雖沒有一部屬於宗教題材,但所有作品無一不滲透基督教的原罪觀——“善惡一體”的思想,認為“罪”與“惡”本屬人性,因此,莎士比亞筆下沒有純粹的善人,也沒有純粹的惡人。莎士比亞的作品同時也反映了上帝的愛,麵對有罪的人類,上帝用無私之愛,仁慈地對待他們,拯救他們。這種上帝永恒的愛和寬恕精神貫穿於莎士比亞的所有戲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