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清教徒作家班揚的名著《天路曆程》,通過一個基督徒曆盡艱辛、衝破重重障礙,最後抵達天國的經曆,揭露了英國王朝複辟時代的社會現實。書中充滿清教徒的虔誠,表明隻有堅定對上帝的信念,才能進入天國之門。
英國浪漫派詩人拜倫和雪萊對宗教似乎並不虔誠,但是即便如此,他們的文學作品也深受基督教精神和《聖經》的影響。拜倫的詩劇《該隱》,以《創世紀》中該隱殺弟的故事為素材,塑造出一位反抗上帝、追求真理的青年英雄形象。整個詩劇探討了基督教所關心的人類受苦、犯罪和死亡的根源。而自稱“無神論者”的雪萊,早年就專心於聖經文學,在《基督教論》一書中更是盛讚耶穌寬厚仁善的美德和無畏的革命精神。
近代歐洲大批著名文學家,無論是不是基督教徒,其作品中都滲透了基督教的博愛思想。比較典型的如丹麥安徒生的童話,法國雨果的《悲慘世界》和《巴黎聖母院》,英國狄更斯的《雙城記》和《艱難時世》等,這些作品都對基督教提倡的博愛、自我犧牲的精神推崇備至。俄國傑出作家普希金的許多詩篇都透露出他對宗教的雙重態度。托爾斯泰的長篇小說《複活》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基督教信仰,他一直把耶穌的教導視為神聖而永恒的真理,並以此教誨批判與之相悖的現存教會的神學及其教義。
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
莫泊桑
19世紀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1880年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羊脂球》,此後陸續寫了一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小說,博得“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讚譽。他的創作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19世紀後半期的法國社會現實,無情地揭露了資產階級道德風尚的醜惡,對下層社會的“小人物”寄予同情。他的小說構思新穎,描寫生動,人物語言個性化,布局謀篇別具匠心,代表作有短篇小說《羊脂球》、《項鏈》等,長篇小說《一生》、《俊友》(又譯做《漂亮朋友》等。
契訶夫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戲劇家和短篇小說藝術大師。他的早期創作諷刺和揭露了俄國社會官場人物媚上欺下的醜惡麵目,寫得妙趣橫生,發人深思。80年代中期,他創作了既幽默又富於悲劇色彩的短篇小說,反映了社會底層人民被侮辱被損害的不幸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代表作有短篇小說《變色龍》、《苦惱》、《萬卡》、《第六病室》、《套中人》等。
歐·亨利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現實主義著名作家,曾被誣告入獄三年,後遷居紐約,專事寫作,他幾乎每周寫一篇短篇小說,供報刊發表。他一生創作了近三百篇短篇小說和一部長篇小說,對腐朽的資本主義製度、反人道的法律、虛偽的道德給予揭露和諷刺。代表作有長篇小說《白菜與皇帝》,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讚美詩》等。
世界十大文學名著
世界文學名著浩如煙海,究竟哪十部是世界之最呢?根據《紐約時報》和美國《讀者文摘》2000年組織的橫跨歐、亞、美、澳、非五大洲百城十萬讀者的投票調查,精選出以下十部經典長篇文學名著。這十部文學名著是英國、法國、俄國、美國最具世界性的文學大師最有影響的代表作,應該說,稱之為世界十大文學名著是當之無愧的。
《戰爭與和平》——(俄)列夫·托爾斯泰
《戰爭與和平》問世至今,一直被人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詩般廣闊與雄渾的氣勢,生動地描寫了1805年~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曆史事件和各個生活領域,具有極大的思想和藝術容量。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俄)高爾基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是蘇聯作家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描寫了作家從生活的底層攀上文化頂峰、走向革命的艱難道路,同時也反映了19世紀70年代~80年代俄國勞動者追求真理的曲折曆程,是一部既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又有巨大的藝術魅力的優秀作品。
《悲慘世界》——(法)雨果
《悲慘世界》一出版,就獲得了巨大成功,人們如饑似渴地閱讀,都被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征服了。時間和曆史作出了判斷。《悲慘世界》作為人類思想產生的一部偉大作品,已為全世界所接受,作為文學巨著的一座豐碑,也在世界文學寶庫中占有無可爭議的不朽地位。
《巴黎聖母院》——(法)雨果
巨著《巴黎聖母院》描述的是一個美麗、浪漫但又悲慘的愛情故事。被父母遺棄的駝背卡西莫多,在一個偶然的場合被副主教克洛德·孚羅洛收養為義子,長大後又當了巴黎聖母院的敲鍾人。卡西莫多雖然長相十分醜陋而且有多種殘疾,卻始終保持著一顆高尚、純潔的心,其精神十分值得現代人學習。
《呼嘯山莊》——(英)艾米莉·勃朗特
全書充滿強烈的反抗壓迫、爭取幸福的鬥爭精神,又始終籠罩著離奇、緊張的浪漫氣氛。它開始曾被人看做是年輕女作家脫離現實的天真幻想,但結合其所描寫地區激烈的階級鬥爭和英國的社會現象,它不久便被評論界高度肯定,並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
《大衛·科波菲爾》——(英)狄更斯
這本書廣泛而深刻地描寫了工業資本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鮮明而生動地刻畫了各階層的代表人物形象,並從人道主義出發對各種醜惡的社會現象及其代表人物進行了揭露批判,對勞動人民的苦難及其反抗鬥爭給以同情和支持。但同時作者也宣揚以“仁愛”為中心的忍讓寬恕和階級調和思想,對勞動人民的反抗鬥爭抱行動上支持而道德上否定的矛盾態度,表現了他的現實主義的強大力量和軟弱空想。
《紅與黑》——(法)司湯達
這本書不但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病態愛情的悲劇,也為我們展示了在紅道勢力和黑道勢力統治下的法國社會的黑暗和醜惡。
《飄》——(美)瑪格麗特·米切爾
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僅僅寫了一部作品就名揚天下,並在文壇上占有一席之地,可見她唯一的作品《飄》的影響力。
《約翰·克利斯朵夫》——(法)羅曼·羅蘭
《約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十卷二千頁的小說,它是一個對音樂天才藝術發展過程的精雕細琢的記錄。羅曼·羅蘭描繪書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外,他還消除了法國與德國之間的藝術隔閡。約翰·克利斯朵夫的經曆也就是每一個丟掉過去、開拓將來的天才人物的經曆。1915年羅蘭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主要是由於創作了《約翰·克利斯朵夫》這部巨著。
《安娜·卡列尼娜》——(俄)列夫·托爾斯泰
列夫· 托爾斯泰在1877年完成《安娜·卡列尼娜》之後,轟動了整個文壇。
羅曼·羅蘭的艱苦曆程
羅曼·羅蘭(1866~1944),法國思想家、文學家,也是一個人道主義者。羅曼·羅蘭除了在文學界享有不朽的聲譽外,也是研究貝多芬最認真的一位專家,以《貝多芬傳》為藍本所發表的《約翰·克利斯朵夫》更是世界文學中的經典。
1866年1月29日,羅曼·羅蘭出生在法國中部的一個小鎮。因為其父母雙方祖上三代都是律師,所以這是一個在當地頗受尊敬的家庭。而其父給兒子起名為羅曼和保羅愛彌爾,也是希望他能像古羅馬作家普盧塔克筆下的羅馬英雄一樣具有強力的精神和超凡的天賦。
在這一點上日後的羅曼·羅蘭並沒有讓父親的願望落空。但羅曼·羅蘭小的時候身體卻並不健康,有一次還因為仆人的疏忽,不到一歲的小羅曼·羅蘭被單獨放在寒冷的戶外,差點凍死。
少年的羅曼·羅蘭一直是體弱多病的。對於一直溺愛他的雙親來講,最好的保護方法就是把他禁錮在家裏。而這與小羅曼·羅蘭向往自然的天性發生了激烈的衝突。他在回憶這段童年生活的時候,用了“鼠籠”這個詞來形容當時的處境。
這個“鼠籠”最大的弊端就是扼殺了小羅曼·羅蘭的“精神自由”。他無法像其他的孩子那樣到田野間放牛牧羊,無法在廣袤的大自然中嬉戲玩耍。而這竟導致了幼小的羅曼·羅蘭對生命和死亡的困惑和恐懼。
在羅曼·羅蘭5歲那年,比他小兩歲的妹妹突然因為白喉症被奪去了生命。而這個事件所引發的直接後果就是父母對羅曼·羅蘭更加嚴厲的“保護”,而妹妹的死亡也讓幼小的羅曼·羅蘭無形中增加了對死亡的恐懼和困惑。
由於小羅曼·羅蘭的家庭在當時屬於體麵的中產階級,而其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也是極為重視,所以在羅曼·羅蘭14歲那年,為了讓他接受優良的教育,他們一家人遷往了巴黎這座藝術之都。
這次遷居對於羅曼·羅蘭的一生來說是一次重大的轉折。在巴黎這座大都市裏,年少的羅曼·羅蘭開始是極為不適應的,在他看來“大城市是龐然可畏的有機體,那裏靈智的微生物會像一切痼疾的黴菌那樣迅速繁殖。假如新來者不能立即順從,就必須經過一段漫長而痛苦的時期,使他們的血能適應這些毒素”。而在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對於內向且愛幻想的羅曼·羅蘭來說,他失去了信仰的家園,都市瘋狂的節奏和學校的混亂情形,讓年少的他充滿了矛盾和困惑。
就在這個時候,羅曼·羅蘭開始接觸到了莎士比亞、伏爾泰等大師的作品,他那荒蕪的精神領地再次煥發了生機。而且十分幸運的是在一次拜訪朋友的途中,他遇見了當時的大文豪雨果。這次會麵顯然給了羅曼·羅蘭極為深刻的印象。
在羅曼·羅蘭的一生中,對他影響重大的藝術大師有很多,從他自己為這些偉人寫的傳記人們可以如數家珍:《貝多芬傳》、《歌德與貝多芬》、《托爾斯泰傳》、《米開朗琪羅傳》……
羅曼·羅蘭在羅馬上大學的時候,曾認識了一對漂亮的意大利姐妹。年少的羅曼·羅蘭對她們都充滿了愛慕,一時竟不知道到底喜歡她們兩人中的哪一個,在自己像猜拳一樣的獨角戲中,暗自體味著戀愛的苦惱。而當他鼓起勇氣試圖表白的時候,才發現兩姐妹對他根本沒有那方麵的意思,於是這場自編自演的戲劇也到此畫上了句號。對這次初戀的回憶,羅曼·羅蘭在回憶錄中寫道:“我還不懂得獨立思考,卻自我陶醉在感情空虛的悲歌裏。”而他的處女作也從此誕生了——一部名為《羅馬的春天》的小說。
羅曼·羅蘭的第一任妻子是一位猶太姑娘,她的父親是語言學家,在巴黎的學術界有著很高的威望。
在他自己的回憶錄裏曾這樣描述當時的婚姻生活:“小小的喜悅、失望、好笑,或者奇異且有時悲傷的日子裏,我們像兄妹一樣互相傾訴。我們還以相同的眼光來批判這社會。我的妻子有觀察與剖析心理的天分,這一點與我一致,也與我互補……我的妻子是一位音樂家,和我差不多;音樂在我們的愛情中占了很大的地位……”
看得出來,起初的婚姻生活是波瀾不驚的,很和諧也很美滿。但後來的情形就發生了變化。羅曼·羅蘭在這期間創作了大量的作品,而這些劇本或是小說卻很難有上演和出版的機會。因為巴黎實在太大了,羅曼·羅蘭一個外省人在這裏憑著自己微薄的力量根本無法立足,每一次都要靠妻子的幫忙,才能獲得一些表現的機會。妻子始終認為“隻有被別人認可的,才是有用的東西,或者說任何創作的目的都應具有實際利益的出人頭地的追求”(大概每一個女人都是這樣勸說自己的伴侶,然後名曰“這是有上進心的表現”),而這一切使羅曼·羅蘭越來越感到是在受別人的恩惠,他寧願為了尊嚴而放棄現實的利益。在幾次毫無價值的討論中羅曼·羅蘭始終沒有和妻子達成共識,最終結束了他們長達八年的婚姻。
而在離婚以後四處碰壁的生活,和那些艱辛的體驗卻恰恰為他以後的創作帶來了真實的體驗和靈感。
後來的羅曼·羅蘭便寫下了那部世界聞名的巨著《約翰·克利斯朵夫》。並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刻,能淩駕於國家邊界、種族矛盾等問題之上,寫下了被眾多有識之士讚譽的《超乎混亂之上》。雖然當時的法國當局對他嗤之以鼻,但他仍然相信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是正義的。
1916年瑞典文學院宣布這一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羅曼·羅蘭。這個已經被當時的法國拋棄的人,在得知自己獲獎以後,答複說:“這個榮譽不是我個人的,它是屬於整個法蘭西人民的。如果這個榮譽有助於傳播使法國在全世界受到熱愛的各種思想,我感到幸福。”
這種博大的胸襟正如在《約翰·克利斯朵夫》中描寫的那樣:“他不知道自己滿腔的熱愛在四周發射出光芒,而便是在這個時候,他自以為永遠孤獨的時候,他所得到的愛比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還要豐富。”
1944年8月24日,巴黎解放。
1944年12月30日,羅曼·羅蘭走完了他的生命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