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文學與語言(2)(1 / 3)

俄羅斯的文學太陽:普希金

亞曆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1837),19世紀俄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同時也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諸體皆擅,創立了俄羅斯民族文學和文學語言,在詩歌、小說、戲劇乃至童話等文學各個領域都給俄羅斯文學提供了典範。普希金還被高爾基譽為“一切開端的開端 ”。

19世紀初的俄國處在內憂外患的痛苦轉型中,彼得大帝的改革使古老的俄國在萬分不情願中逐漸擺脫了生存已久的農奴製,在向西方的借鑒與學習中向近代化靠近,俄羅斯文學也在艱難的蛻變中尋求新生,開始了俄羅斯文學的複興。

在這種時代背景中產生了代表著民族精神的文化巨人——普希金。普希金是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是“俄羅斯民族的太陽”,“他在俄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等同於意大利的但丁、英國的莎士比亞、德國的歌德”。

他1799年6月6日出生於莫斯科一個貴族家庭,在濃厚的文學氛圍中長大。童年時代,他由法國家庭教師管教,接受了貴族教育,8歲時已可以用法語寫詩。普希金家中藏書豐富,他的農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給他講述俄羅斯的民間故事和傳說,使得他從小就領略了豐富的俄羅斯語言,對民間創作產生了濃厚興趣。

1811年,普希金進入貴族子弟學校皇村學校學習,年僅12歲就開始了其文學創作生涯。1815年,在中學考試中他朗誦了自己創作的《皇村回憶》,表現出了卓越的詩歌寫作才能,特別是他詩作韻文的優美和精巧得到了廣泛的讚賞。在早期的詩作中,他效仿浪漫派詩人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學習17~18世紀法國詩人安德列謝尼埃的風格。在皇村中學學習期間,他還接受了法國啟蒙思想的熏陶並且結交了一些後來成為十二月黨人的禁衛軍軍官,反對沙皇專治、追求自由的思想初步形成。

普希金畢業後到彼得堡外交部供職,在此期間,他深深地被以後的十二月黨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參與了與十二月黨人秘密組織有聯係的文學團體“綠燈社”,創作了許多反對農奴製、謳歌自由的詩歌,如《自由頌》(1817年);《致恰達耶夫》(1818年);《鄉村》(1819年),1820年,普希金創作童話敘事長詩《魯斯蘭與柳德米拉》。故事取材於俄羅斯民間傳說,描寫騎士魯斯蘭克服艱難險阻戰勝敵人,終於找回了新娘柳德米拉。普希金在詩中運用了生動的民間語言,從內容到形式都不同於古典主義詩歌,向貴族傳統文學提出了挑戰。

普希金的這些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1820年他被外派到俄國南部任職,這其實是一次變相的流放。在此期間,他與十二月黨人的交往更加頻繁,參加了一些十二月黨的秘密會議。他追求自由的思想更明確、更強烈了。普希金寫下《短劍》(1821年)、《囚徒》(1822年)、《致大海》(1824年)等名篇,還寫了一組“南方詩篇”,包括《高加索的俘虜》(1822年)、《強盜兄弟》(1822年)、《巴赫切薩拉依的淚泉》(1824年)、《茨岡》(1824年)四篇浪漫主義敘事長詩。他還寫了許多優美的抒情詩如《太陽沉沒了》(1820年)等,這些表達了詩人對自由的強烈憧憬。從這一時期起,普希金完全展示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1824年~1825年,普希金又被沙皇當局送回了普斯科夫省他父母的領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這裏他度過了兩年幽禁期間,創作了近百首詩歌,他搜集民歌、故事,鑽研俄羅斯曆史,思想更加成熟,創作上的現實主義傾向也愈發明顯。1825年他完成了俄羅斯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悲劇《鮑裏斯·戈都諾夫》的創作。

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為了籠絡人心,把普希金召回莫斯科,但他仍處於沙皇警察的秘密監視之下。普希金沒有改變對十二月黨人的態度,他曾對新沙皇抱有幻想,希望尼古拉一世能赦免被流放在西伯利亞的十二月黨人,但幻想很快破滅,於是他創作了政治抒情詩《致西伯利亞的囚徒》,表達自己對十二月黨理想的忠貞不渝。

1830年秋,普希金在他父親的領地度過了三個月,這是他一生創作的豐收時期,在文學史上被稱為“波爾金諾的秋天”。他完成了自1823年開始動筆的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塑造了俄羅斯文學中第一個“多餘人”的形象,這成為他最重要的作品。還寫了《別爾金小說集》和四部詩體小說《吝嗇的騎士》、《莫紮特與沙萊裏》、《瘟疫流行的宴會》、《石客》以及近30首抒情詩。《別爾金小說集》中的《驛站長》一篇是俄羅斯短篇小說的典範,開啟了塑造“小人物”的傳統,他的現實主義創作爐火純青。

1831年普希金遷居彼得堡,仍然在外交部供職。他繼續創作了許多作品,主要有敘事長詩《青銅騎士》(1833年)、童話詩《漁夫和金魚的故事》(1833年)、短篇小說《黑桃皇後》(1834年)等。他還寫了兩部有關農民問題的小說《杜布洛夫斯基》(1832年~1833年)、《上尉的女兒》(1836年)。

1836年普希金創辦了文學雜誌《現代人》。該刊物後來由別林斯基、涅克拉索夫、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等編輯,一直辦到19世紀60年代,不僅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家,而且成為俄羅斯進步人士的喉舌。

普希金的創作和活動令沙皇政府頗感頭痛,他們用陰謀手段挑撥法國籍憲兵隊長丹特斯褻瀆普希金的妻子納塔利婭·尼古拉耶芙娜·岡察洛娃,結果導致了1837年普希金和丹特斯的決鬥。決鬥中普希金身負重傷,1837年2月8日不治身亡,年僅37歲。他的早逝令俄國進步文人曾經這樣感歎:“俄國詩歌的太陽沉落了。”

普希金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藝術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全世界所有的主要文字。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現的對自由、對生活的熱愛,對光明必能戰勝黑暗、理智必能戰勝偏見的堅定信仰,他“用語言把人們的心靈燃亮”的崇高使命感和偉大抱負深深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天才的傑作,激發了多少俄羅斯音樂家的創作激情和靈感。以普希金詩篇作腳本的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鮑裏斯·戈都諾夫》、《黑桃皇後》、《魯斯蘭與柳德米拉》、《茨岡》等,無一不是偉大的音樂作品;普希金的抒情詩被譜上曲,成了膾炙人口的藝術歌曲;還有的作品被改編成芭蕾舞,成為舞台上不朽的經典。

為了紀念普希金,人們把他出生的皇村改名為普希金。現在這裏已經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著名的波爾金諾村也在這附近。

諾貝爾獎的由來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工業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伯恩德·諾貝爾(1833~1896)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諾貝爾獎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

諾貝爾出生於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他一生致力於炸藥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麵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不僅從事理論研究,而且進行工業實踐。他一生共獲得技術發明專利355項,並在歐美等五大洲20個國家開設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積累了巨額財富。

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在意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遺囑。在遺囑中他提出,將部分遺產(3100萬瑞典克朗,當時合920萬美元)作為基金,用於低風險的投資,以其每年的利潤和利息分設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及和平五項獎金,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人或組織。

據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準設置了諾貝爾基金會,並於次年諾貝爾逝世5周年紀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頒發諾貝爾獎。自此以後,除因戰時中斷外,每年的這一天分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隆重的授獎儀式。

諾貝爾和平獎的評選結果每年都是最先公布的,早於其他獎項的公布,這反映了和平獎的重要性。諾貝爾因發明硝化甘油炸藥而致富,他本希望該發明廣泛用於工業(如采礦、建築)用途,但很可惜,他的發明曾被用於戰爭。在生前,諾貝爾希望全世界的科學家,不論工作的領域是什麼,都要為人類和平作出貢獻。

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於建行300周年之際,提供資金增設諾貝爾經濟獎(全稱為“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伯恩德·諾貝爾經濟科學獎金”,亦稱“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並於1969年開始與其他5項獎同時頒發。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選原則是授予在經濟科學研究領域作出有重大價值貢獻的人,並優先獎勵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貢獻者。

1990年諾貝爾的一位重侄孫克勞斯·諾貝爾又提出增設諾貝爾地球獎,授予傑出的環境成就獲得者。該獎於1991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首次頒發。

諾貝爾獎的獎金數視基金會的收入而定,早期的範圍約從11000英鎊(31000美元)到30000英鎊(72000美元);受通貨膨脹和基金會的投資收益影響,逐年有所提高,60年代為7.5萬美元,80年代達22萬多美元,90年代至今持續多年都是1000萬瑞典克朗(在2006年頒獎的時候約合145萬美元)。金質獎章約重270克,內含黃金23K,獎章直徑約為6.5厘米,正麵是諾貝爾的浮雕像,不同獎項獎章的背麵飾物不同。每份獲獎證書的設計也各具風采。頒獎儀式隆重而簡樸,每年出席的人數早期限於1500人~1800人之間,現在是2000人左右。出席的男士要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裝,女士要穿晚禮服,儀式中所用的白花和黃花必須從聖莫雷(意大利城市,諾貝爾逝世的地方)空運來,這意味著對諾貝爾的紀念和尊重。

根據諾貝爾遺囑,在評選的整個過程中,獲獎人不受任何國籍、民族、意識形態和宗教的影響,評選的唯一標準是成就的大小。

遵照諾貝爾遺囑,物理獎和化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生理或醫學獎由瑞典皇家卡羅林醫學院評定,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評定,和平獎由挪威議會選出。經濟獎委托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每個授獎單位設有一個由5人組成的諾貝爾委員會負責評選工作,該委員會三年一屆。其評選過程為: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項諾貝爾獎推薦的候選人。通常每年推薦的候選人有1000人~2000人。

——具有推薦候選人資格的有:先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諾貝爾獎評委會委員、特別指定的大學教授、諾貝爾獎評委會特邀教授、作家協會主席(文學獎)、國際性會議和組織(和平獎)。

——不得毛遂自薦。

古希臘三大悲劇家

埃斯庫羅斯

埃斯庫羅斯,公元前525年出生於希臘阿提卡的埃琉西斯,公元前456年逝世於西西裏島上的傑拉,是古希臘悲劇詩人,有“悲劇之父”的美譽。

埃斯庫羅斯出生於一個古老的貴族家庭,在他的青年時代,雅典的暴君被推翻,民主製被引入。他很早就開始喜歡戲劇和阿加索克利斯與阿波羅多的詩。傳說狄俄尼索斯在夢中親自向他傳授詩的藝術。埃斯庫羅斯早年曾在自己的劇中扮演角色,25歲時他第一次參加雅典的詩人比賽,但沒有獲勝。

公元前490年他參加馬拉鬆戰役,在這場戰役中他的兄弟陣亡。公元前480年雅典被毀後他在希臘艦隊裏參加了薩拉米斯海戰。埃斯庫羅斯多次去西西裏島,公元前475年他在那裏與詩人西摩尼得斯和品達相會。

公元前472年他回到雅典,在那裏他的《波斯人》首次上演,這是他對他戰時經驗的回味。這部劇贏得了詩人比賽的最高獎。公元前468年他輸在索福克勒斯手下,但他一生中一共贏得了13次雅典詩人比賽的最佳獎。

他最後一次去西西裏時沒有能夠及時回雅典,傳說他是被一隻從天上掉下來的烏龜砸死的。他被葬在格拉,他的墓碑上寫著:

墓碑下安睡著雅典人埃斯庫羅斯,歐福裏翁之子,

在豐饒的格拉死亡戰勝了他。

但馬拉鬆的戰場可以證明他的勇敢,

連長發的米底人也得承認。

據說這段墓誌銘是由埃斯庫羅斯本人撰寫的。

他的死訊到達雅典後,雅典人決定他的劇作可以繼續(不作為參賽的劇作)在比賽中上演,隻要上演他的悲劇,提出申請的演出者就可以獲得免費的助演歌隊。

公元前406年阿裏斯多芬在與歐裏庇得斯競爭時,在他的喜劇《青蛙》中稱埃斯庫羅斯是高貴的時代的代表和悲劇詩人的榜樣。公元前4世紀中埃斯庫羅斯的塑像與索福克勒斯和歐裏庇得斯的塑像並列在狄俄尼索斯劇院前。

他是第一個在希臘話劇中引入第二個演員的劇作家,通過對話的形式他改革了希臘話劇。他的語言、風格和使用的希臘神話中的故事也深深地影響了後人。他的人物都不是普通人,他們的感情、特性以及他們有力、簡短、高雅和生動的語言都超於一般人之上。

據說埃斯庫羅斯一共留下了90部劇作(包括山羊劇),其中79部的名稱流傳了下來,但其中最著名的20部都遺失了。他的悲劇有七部完整地流傳到今天。從他早年的作品到他死前不久的作品有一個明顯的藝術發展過程,他早年的作品敘述相當簡單,而晚年的悲劇的戲劇色彩非常濃厚。

埃斯庫羅斯的作品

《被縛的普羅米修斯》

上演時間不明,可能在公元前480年以後,是三連劇的第一部或第二部,其他兩部已佚,是《送火者普羅米修斯》(可能為第三部或第一部)和《被解綁的普羅米修斯》(可能為第二部或第三部),配套的山羊劇不明。

《波斯人》

上演於公元前472年,是獨立的悲劇,也是現存唯一的取材於曆史題材的古希臘悲劇。

《祈援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