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西夏人祭天的基本要素(1 / 3)

由於黨項羌人對天神的崇拜之情,是從心底裏湧起的最為真摯的感情,所以他們甘願以自己朝夕相處的親密夥伴——牛羊作為“俗頡”(即祭品)供獻給天空,從而獲取天空的庇護和助佑。《隋書·黨項傳》《舊唐書·黨項羌傳》都記載了黨項羌人“三年一聚會,殺牛羊以祭天”。

據《北史》卷九十六《宕昌羌傳》說,後來融入黨項羌的宕昌羌人部落,也是“三年一聚會,殺牛羊以祭天。”觀察從古羌人發展而來的羌、藏、白、彝、拉祜、哈尼、普米、納西等現代民族,也都仍然存有天神信仰和祭天活動。這可以印證有關古羌人在信奉原始宗教的蒙昧時代已有天神信仰和祭天習俗的傳說,是堪以相信的。

黨項羌人祭天的具體儀式,史籍闕如。鑒於吐蕃與黨項羌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族源關係和緊密的文化紐帶,從《舊唐書·吐蕃傳》有關吐蕃“一年一小盟”“三年一大盟”的記載中,可以推知黨項羌人古老的祭天儀式。

“一年一小盟”的儀式是:

刑羊、狗、獼猴,先折其足而殺之,繼裂其腸而屠之,令巫者告於天地、山川、日月、星辰之神雲:“若心遷變,懷奸反覆,神明鑒之,同於羊狗。”

“三年一大盟”的儀式是:

夜於壇之上與眾陳設肴饌,殺犬馬牛驢以為牲,咒曰:“爾等鹹須同心戮力,共保我家,惟天神地祗,共知爾誌。有負此盟,使爾身體屠裂,同於此牲。”

從史籍有關“祭天”的極為簡要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粗知黨項羌人“祭天”的若幹基本要素。

其一,“祭天”與“盟會”(“盟誓”,西夏語曰“伎馬”)結合進行。

為什麼將“祭天”說成是“盟”呢?“盟”是什麼意思呢?這“盟”字道出了遊牧民族解決重大問題的方式、習慣和定規,即“盟會”和“盟誓”。

所謂“盟會”,原來是指一種締結約定的集會。《禮記·曲禮下》:“蒞牲曰盟”。孔穎達疏曰:“盟者,殺牲歃血。誓於神也。盟之為法,先鑿地為方坎,殺牲於坎上,割牲左耳,盛以珠盤,又取血盛以玉敦,用血為盟書,成,乃歃血而讀書。”這是對春秋時代最為標準的盟會的描述。這種締結約定的集會,由於具有“盟”(宰殺祭牲)的內容,故稱之為“盟會”;又由於具有“誓”(神前承諾)的內容,故也稱之為“盟誓”。

最早的盟會(盟誓),在原始時代已經常見。那時,雖然還沒有文字協約,但口頭協約的約束力量,也是相當大的。中原地區的黃帝諸族具有進行盟會(盟誓)活動的悠久傳統,盡管有時是誓而不盟(僅有約信沒有殺牲),似乎少了幾分莊嚴,但並不因此而削弱所作約定的神聖性。“盟會”(“盟誓”)對居住分散猶如一盤散沙的遊牧人社會,具有特別的凝聚意義,在遊牧人的政治體製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社會意義是顯而易見的。遊牧人的“盟會”(“盟誓”),盡管具體形式上不一定像春秋盟主們那樣講究,也許不用“鑿地”,也許沒有“珠盤”(飾有珍珠的敞口淺盤)和“玉敦”(玉製禮器,上蓋與下底合為球形),也許不一定形諸文字,用不著“血為盟書”,但殺牲、起誓卻是必不可少的內容。如匈奴人的“盟會”(盟誓),一麵祭祖先,祭天地,祭鬼神;一麵討論大政方針,課校人畜。哥特人(日耳曼人的一支)的“盟會”(盟誓),主要討論的是戰爭、媾和、土地分配以及對外交涉的重大事件。黨項羌人的“盟會”(盟誓)應與匈奴人、哥特人的相似,內容也是極為廣泛的,但凡部落與部落、部落與部落聯盟之內,以及不同的部落聯盟之間,需要商議決定的重大問題,如牧場爭端,首領繼立,宣戰媾和,外交事宜等,都要通過“盟會”(“盟誓”)來協商解決。“盟會”(“盟誓”)在實際生活中,具有便利於人們之間的情感交流以及上層人物進行政治決策的作用,所以成為黨項羌民族政治體製的重要構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