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黨項羌人的傳統卜筮(1 / 2)

沈括《夢溪筆談》和《宋史·夏國傳下》《遼史·西夏外記》等,都對黨項羌人的卜筮有所簡略記載。所謂卜,其實質在象,所用占具為甲骨之類;所謂筮,其實質在數,所用占具則為草、木之類。

西夏人的卜筮,主要有以下幾種。

1.羊骨卜

俗稱“炙勃焦”或“炙跋焦”。炙,燒烤。“勃”同“跋”,意為轉動。焦,燒焦,作黃黑色。沈括曰“死跋焦”。所謂死大概是指已無生命者。選羊脾骨(後腿骨)或羊胛骨(前腿骨)一支,用點燃的艾草燒炙,使羊骨產生裂紋。裂紋居上者為“神明”,近脊處為“主位”,近傍處為“客位”。巫師對裂紋的情況進行觀察,並據以預測。這些羊骨裂紋,從原始宗教觀念來看,是不以人的意誌力為轉移的“征兆”。“征”,即“征求”,可以得到驗證;“兆”,即“兆象”,提前出現的跡象。上天或鬼神通過“兆象”的形式,向人們發出吉凶禍福的預先傳告;而隻有人神中介者的巫師,才能夠對“兆象”加以破解。

羊骨卜是極為古老的占卜方法,在古羌人之前的許多少數民族中,至今尚有流傳。如藏族將風幹的羊肩胛骨(或犛牛肩胛骨)放入火塘灼燒,根據骨上裂紋判定吉凶:左紋直而長為吉,亂而短為凶,右紋直而長為凶,亂而短為吉。敦煌藏文寫卷有《吐蕃羊骨卜辭》,這應是巫師所誦。而這些卜辭,也是對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黨項羌先氏占卜活動的反映。彝族也流行羊骨卜,他們稱之為“約格及”。方法與西夏人類似:以羊胛骨一支,用艾火燒炙後,根據骨上裂紋判定吉凶:縱直十字紋為吉,斜叉狀紋或淩亂細線紋為凶。普米族的羊骨卜,是把刮淨的羊膀骨投入火堆,等到燒至一定時候,將其完整地揀出,由巫師根據骨上的裂紋判定吉凶:長直紋為吉,短雜紋為凶。納西族也有羊骨卜,範守己《九夷考》說:“有事,以艾炙羊膊,卜其吉凶,疾病。”

2.擗算

俗稱“求簽”。通常的方法是:削竹為簽,編上號碼,放於竹簡之中;另備有與簽上號碼相對應的簽詩(文),並標明吉凶的不同等級,如“上上大吉”“中吉”“中平”“下下”“凶”等。求簽人要先焚香祈禱,方可從筒中隨意抽取一支竹簽,猛擲於地,再觀察所抽竹簽的號碼,尋找相應的簽詩(文),得到所求之事的吉凶結果。

求簽與《周易》的筮占,有密切關係。《周易》筮占的工具是蓍草莖。蓍草是一種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夏秋間開白花,可供觀賞,全棵可作草藥)。49根蓍草莖在手中依一定順序操作一番,依獲得之數畫出卦象,再根據卦辭,爻辭以及象數等,演繹推斷吉凶。《周易》的筮占的具體方法已失傳。

“求簽”這種筮占法,似乎是《周易》蓍草筮占法的化繁為簡。所用占具“竹”,在中國文化中,也是具有多重喻義的一種吉祥符號。西夏人剖竹為簽,以竹簽擲地,希望聽到砰砰的響聲,而這種響聲是可以驅鬼的。所以西夏人將這一筮占法,稱之為“擗算”(擗,指剖竹為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