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西夏佛教溯源之漢魏至北朝(1 / 3)

西夏佛教溯源

西夏王國的佛教信仰問題,受到了許多國內外學者的關注。王靜如先生撰著的《西夏研究》三集,首開西夏佛教研究之先河,對西夏佛教中的諸多問題,進行了初步而有成效的考釋。載有中國·羅福萇、蘇聯·聶曆山、日本·石濱純太郎等學者有關西夏佛教研究論文的《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西夏文專號),宣告了西夏佛教研究新階段的開始。英國·格林斯塔德出版的《西夏文大藏經》(1973),日本·西田龍雄出版的《西夏文華嚴經》三冊(1975、1976、1977),美國·鄧如萍出版的《白高大夏國——佛教與十一世紀西夏國的形成》(1996)等,代表著外國學者西夏佛教研究的重要成果。中國學者林旅芝先生出版了《西夏史》(1975),認定:“西夏盛行佛教”。吳天墀先生出版了《西夏史稿》(1980),認為:“主要由黨項人建立的西夏政權,它的統治階級大都信仰佛教……大力提倡佛教……要把自己(的國家)建立成一個高度崇奉佛教的國家”。史金波先生出版了《西夏佛教史略》(1988),並鮮明地提出:“佛教始終是西夏的第一宗教。”

佛教之所以能在西夏王國廣泛傳播,首先應當考慮西夏王國的居民們為此提供了必備的條件。

眾所周知,西夏的居民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世居本土者”。他們以漢族人為主,還有一些吐蕃人、回鶻人、突厥人、蒙古人、契丹人等;他們久遠以來,甚至有不少人是祖祖輩輩就生活於後來成為西夏版圖的這片土地上;從整體上說,他們原本是西夏政權所要征服的力量。另一部分是“遷居本土者”。他們多為黨項羌人,還有一些吐穀渾人、鮮卑人、吐蕃人等;他們自隋唐以後幾經遷徙,從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地區,陸續來到了後來成為西夏版圖的這片土地上;從整體上說,他們是西夏政權所依存的力量。

應當說,是“世居本土者”與“遷居後來者”這兩部分居民各自擁有的那份佛教信仰(盡管存有很大差異),共同彙聚而成了西夏王國的佛教信仰。其中,作為所征服的“世居本土者”的佛教信仰,提前奠定了西夏王國佛教信仰的深厚基礎,而作為所依存的“遷居本土者”的佛教信仰,無疑決定了西夏王國佛教信仰的發展方向。

從西夏文字典《文海》(約公元12世紀中葉即西夏中期成書)對“番語”(西夏語)中“佛”字的解釋,可以了解到以黨項羌人為主體的西夏人(其中自然也應包括信仰佛教的漢族人等)對“佛”字的基本認識:其一說,“佛”字來自“梵語”,或作“西天語”。這昭示出西夏佛教與印度佛教的親緣關係。其二說,“佛”字的含義是“覺”。這“覺”,其實是“覺者”之謂。佛教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等三層修習品位。隻有三層品位俱全的“覺者”,才可稱作“佛”。其三說,“佛”字是“教導有情者”的意思。這其實講的是用佛教道德觀對廣大信仰者(有情者)實行教育和引導,以保證佛教獲得永久性傳承的問題。西夏學者對“佛”字所作的如此簡略而又精妙的解釋,幾乎與八百多年後的今人無大的認識差別,足見西夏佛教必已處於較高層次的發展狀態中。

西夏王國盛行佛教。其王室廣建塔寺,贍養僧人,刻印佛經,持柄佛事;其民眾化苦為樂,尋求解脫,自利利人,虔誠佛教。佛教作為西夏官民的共同信仰,猶如國教一般,成為西夏文化大廈的棟梁支柱。

佛教淵源於古印度,在其發展和傳播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巴利語(古印度的一種語言)、漢語和藏語三大體係。巴利語係的佛教,約於公元前2~3世紀傳入我國今屬雲南省的傣族地區。漢語係的佛教,是於公元紀年前後傳入我國漢語地區的佛教,因其佛經大都由梵語譯成漢語而流行,故名。藏語係的佛教,是公元7~8世紀,分別從印度和我國漢語地區傳入藏族地區的佛教,因其佛經均由梵語或漢語譯成藏語而流行,故名。

作為中國佛教構成部分之一的西夏佛教,其最早的源頭,應當說也是古印度。但就其直接的來源而言,一是漢傳佛教,一是藏傳佛教。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漢傳佛教,還是藏傳佛教,都是早於西夏立國之前,便傳入了以後才歸為西夏版圖的地區和以後才成為西夏居民的人們之中。即是說,西夏立國之前,其土地,其民眾,已久有佛事。正如明宣宗《敕賜寶覺寺碑記》所說:“中國西部,佛法所從入中國也。”追尋西夏佛教所承續的曆史傳統,對於揭示西夏佛教何以興盛的原因,應是富有意義的。

1.涼州“阿育王佛塔”的傳說

據《阿育王傳》(西晉三藏安法欽譯)、《阿育王經》(梁三藏僧伽婆羅譯)等載記,皈依佛門的古印度孔雀王朝的國王阿育王(約公元前272年~前232年在位),曾為正法王,廣分舍利,而起八萬四千寶塔。盡管所謂“八萬四千”係誇張的數字,但阿育王曾廣造佛塔,確是事實。佛塔(梵語音譯為“堵波”“浮屠”“浮圖”等,意譯又作“靈廟”等,意為墳塚)是安放佛舍利(梵語音譯,亦作“設利羅”“室利羅”,意為屍體或身骨)的地方。這種建築形式,肇始於阿育王時代。從公元前3世紀,佛塔不僅遍及印度,也逐漸擴展及世界各地。

歸入西夏版圖的絲路重鎮涼州(今甘肅武威),原是中國最早修建佛塔的地方之一。《魏書·釋老誌》載:“佛既謝世,香木焚屍,靈骨分碎,大小如粒,擊之不壞,焚之不焦,或有光明神驗,胡言謂之舍利。後百年有阿育王以神力分佛舍利,造八萬四千塔,布於世界。今洛陽、彭城、姑臧、臨渭,皆有阿育王寺,蓋承其遺跡焉。”其中所謂“姑臧”,即指涼州。曹魏黃初元年(220),所置涼州州治在姑臧縣,故以姑臧代指涼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