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佛教的風貌
隨著西夏文物被陸續、批量地發現並問世,隨著西夏研究事業的不斷深入發展,人們對西夏佛教的風貌,也有了更為真切的具體的認識。今天,當我們說出“西夏是佛國聖地”的話語時,不僅不再會有心虛氣短的感覺,反而是充滿了毫不動搖的堅定。在我們的耳畔,似乎回蕩著成千上萬的西夏佛教僧徒們齊心詠誦的六字真言“嘛呢叭咪”的咒語聲;在我們的眼前,似乎展現著飄揚於西夏王國山山水水之中的五彩繽紛的祈求心願的旗幡。
在具體論及西夏佛教風貌之前,筆者強調以下幾個前提性問題。
其一,關於佛教進入黨項羌人的精神世界。
眾所周知,印度佛教走出南亞次大陸,向周邊國家和地區傳送,始於公元前3世紀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期。印度佛教的外傳,有北傳、南傳兩條路線:先是北傳的北支,經中亞地區的大夏(今阿富汗)、安息(今伊朗)、大月氏(今新疆伊犁河流域)等地,沿河西走廊而進入中國,大約在南北朝時期(公元5~6世紀),形成“漢地佛教”;後是北傳的南支,經吐蕃(今西藏),大約在吐蕃王朝時期(公元7~9世紀)形成“藏傳佛教”,沿青藏高原北下,過黃河上遊及河套地區,北傳至蒙古高原。而印度佛教的南傳,經斯裏蘭卡,進入許多東南亞國家以及雲南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形成了“南傳佛教”。
需要注意的是,後來成為西夏王國主體民族的黨項羌人,在其原先牧耕於青藏高原時,已同鄰居吐蕃人一起接受了早期藏傳佛教的初步洗禮。早期藏傳佛教領先於漢地佛教,較早地進入了黨項羌人的精神世界。
藏傳佛教史告訴我們:印度金剛乘密教(並借助漢地密宗)傳入藏地,並與藏地民間信仰經過長時期的互相碰撞和融合,逐步形成了“藏密”(西藏密宗);而藏密與印度密教繼續進一步互相融合,乃至形成了以密法貫穿其中的藏傳佛教各派。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喇嘛,藏語音譯詞,意為“上師”,現也作僧人通稱)。
藏傳佛教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即所謂“前弘期”,是傳入的印度密教與藏地的以本教為代表的民間信仰發生尖銳衝突的時期。學術界多以公元7世紀至9世紀的吐蕃王朝時期,作為西藏佛教的前弘期。其實,不妨將公元5世紀拉脫脫日年讚在位時作為前弘期的開端,因為其時印度密教已開始進入藏地。
在前弘期,作為吐蕃屬部之羌係社會重要成員,與吐蕃有著打成一片的社會生活,並被吐蕃所征服而役屬的廣大黨項羌人,親身經曆了印度密教同本教之間的尖銳衝突。史載,吐蕃首領鬆讚幹布除迎娶文成公主外,為了生育王子,共迎娶了5位王妃。其中有來自黨項羌人的“弭藥王之女茹雍妃詰莫尊”,還有一位不知名的“彌藥妃”。在大規模興建佛寺的熱潮中,為鎮壓魔女四肢而修建的4座寺廟中,有一座為壓魔女右手掌而修建於康地的隆塘準瑪寺,是由弭藥人充作工頭的。茹雍妃建造了米芒才神殿,弭藥妃建造了拉薩卡查寺。茹雍妃在查拉路甫雕刻大梵天等佛像,當時鹽價已漲80倍,每雕崖粉1升,其代價即給鹽1升,由是在崖上雕刻成轉經堂。在弭藥人聚居地的熱甫崗,也建起了雍佐熱甫嘎神殿。據《瑪尼寶訓》記載,“咱米人”(即弭藥人的別稱)中出現了許多“高僧大德”人物,如桑傑查巴。可見,處於前弘期的黨項羌人,與吐蕃人所接受的佛教影響,是沒有什麼區別的。這些西夏人的先祖們,已經順應生活的進展,在自己民族的血液中,自然地植入了對藏傳佛教的信仰基因。
正是早期藏傳佛教作為集體的思想信仰,誘導和支撐著黨項羌人不辭艱難跋涉,堅持內徙再內徙,北移再北移,去尋找能夠屬於自己的如同“香巴拉”(地名,位於北部古印度)那樣的平等、富足、安定、歡樂理想境界,和沒有恐懼、沒有壓抑、沒有歧視、沒有剝削的發展道路。直到黨項羌人割據西北黃土高原,以至在河西建立起西夏王國後,藏傳佛教這一信仰傳統仍然在持續發展和不斷充實。不過,黨項羌人又曆史性地擁有了接受漢地佛教的良好機緣。由於藏傳佛教和漢地佛教,同屬於大乘佛教(南傳佛教是小乘佛教),所以西夏人將它們聯係到一起,並沒有感到特別的困難;當解決好語言工具(主要是漢語文與藏語文的對譯)之時,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便會自然地變得極為親近。
其二,關於佛教宗派向西夏王國的傳播。
中國佛教是對印度佛教的變革性接受與發展,中國佛教的思想體係,是曆經近千年的漫長過程,才逐步建立起來的。而傳入中國以前的印度佛教,已擁有一部充滿矛盾和鬥爭的發展演變史,其間的爭論從未止息。
釋迦牟尼於印度創立佛教之時(約公元前6~前5世紀),便以“痛苦說”(人生的本質)、“解脫說”(涅的境界)、“中道說”(適度的修行)等主要教法,與主張梵神造世、提倡殺牲祭祀、維護種姓製度的婆羅門(僧侶)教相對抗。釋迦牟尼逝後100年間,佛教經典得以確定、彙集和流傳,人稱之為“原始佛教”(或“早期佛教”“初期佛教”)。此後,佛教又依次經曆了部派佛教(約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興起)、密教(公元7~13世紀初)等階段。
部派佛教有18部(“說”),互相之間對原始佛教的戒律可否放寬,宗教理想可否修改,哲學理論如何擴充等,多有歧見。
大乘佛教宣揚大慈大悲,普度眾生,以修行成佛為目標,以建立佛國淨土為理想。它為了標榜其正統地位,自稱“摩訶衍那”,意為“大乘”(“摩訶”——大,“衍那”——乘、載、道),可以解救無數眾生;而把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貶稱為“希那衍那”,意為“小乘”。大乘之中,還有演化,主要有:龍樹、提婆的“中觀學派”(“大乘空宗”),主張一切事物都無“實體”,是無“自性”,是“畢竟空”,觀察問題要不偏於“邊”(極端),合乎中道;無著、世親的“瑜迦行派”(“大乘有宗”),主張萬物唯識所變,識是實有的,是輪回轉生的主體,因而應著眼於意識,轉化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