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台宗
西夏人對天台宗的教義宗要《妙法蓮華經》極為崇拜,以為“《妙法蓮華經》者,如來之秘藏也……文才高廣,與須彌山等;義趣幽深,與大海水同”。
天台宗,因宗派開創人智於陳隋之際常住天台山(今浙江境內),後世便稱此宗派為“天台宗”。天台宗以《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為宗要,故又稱為“法華宗”。
該宗派初祖印度龍樹,以其《大智度論》為指南,並以“五時八教”的判教(也稱“教判”,即“教相判釋”,是以本派為核心,對各派的估價)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信仰體係。所謂“五時”,是據《涅經》裏佛說發展如牛乳五味(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為喻,將釋迦一生說法,分為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時等五時。而五時所說之法,又有“化儀”和“化法”的不同。化儀,是釋迦說法的儀式和方法,分頓教(大乘圓滿教理直下全提)、漸教(由小而大此第宣講)、秘密教(受教的同聽異聞,或頓或漸都以為對己而言)、不定教(一起聽講領會不同,頓中得漸義,或漸中得頓義,均知佛是普遍而言)四種;化法,是釋迦說法的教理深淺,分藏(隱藏)、通(貫通)、別(特別)、圓(圓通)四種。化儀四種,加上化法四種,故稱“八教”。又因化儀、化法各有四種,故也可將“五時八教”稱為“四教”。
該宗派的中心理論是“諸法實相論”。諸法實相,指的是一切諸法的真實體相,真實不虛,謂之“實”,事物的本性、狀貌,謂之“相”。《大智度論》卷五說:“除諸法實相,餘殘一切法,悉名為魔。”慧思據《法華經·方便品》,特舉唯佛與佛乃能窮盡的境界,建立了其“實相說”,即“十如”(“十如是”的簡稱)。“十如”是諸法實相所應把握的十個方麵,包括“相”(形貌)、“性”(本性)、“體”(體質)、“力”(功力)、“作”(構造)、“因”(業因)、“緣”(助因)、“果”(結果)、“報”(報應)、“本末究竟”(從本相至末報,究竟平等,沒有差別)。“實相說”認為,實相既互有差別,又有一致,它們都是為了顯示法相真如的本相。
為說明“實相論”,又發明了“圓融三諦”“一念三千”等說法。智對北齊·慧文“一心三觀”理論加以發展,形成了“圓融三諦”的學說。“三諦”指“空”(一切事物由因緣而生,沒有永恒的實體),“假”(指一切事物都有如幻如化的相貌),“中”(指不出法性,不待造作而有)這三條“真理”。智認為,三諦“雖三而一,雖一而三,不相妨礙”。任何一個事物,都是“空”“假”“中”圓滿融通的結果,故說“圓融三諦”。
所謂“一念三千”,說的是“一心”(心念活動的一刹那)“三千”(世間與出世間一切人物的總稱)。智認為,一心具有“十法界”,即具有“六凡四聖”,共計十類生命體的十法界。天、人、阿羅修、地獄、餓鬼、畜生為“六凡”,而聲聞(覺悟者)、緣覺(得道者)、菩薩(後補佛)、佛(大徹大悟者)為“四聖”。十法界互相可變換,構成“百法界”。而十法界所依之體,是“色”(物質)、“受”(感受)、“想”(概念)、“行”(意誌)、“識”(覺了並分別)等“五蘊”(蘊,積集同類),稱“五蘊世間”;由五蘊又構成了動物一類的“有情世間”,而五蘊依住之處所為“器世間”。如是,十法界各具這三種世間,則共有三十種世間;而百法界各具這三種世間,則共有三千種世間。可見,眾生一念心,就有三千性相;心就是一切現象,而一切現象也就是心;一念之中,包括了整個宇宙。
天台宗的學統傳承,是慧文-慧思-智-灌頂-智威-慧威-玄朗-湛然。慧文(約6世紀),因讀龍樹的《大智度論》和《中觀論》,悟出“一心三觀”(一心中同時存在三種觀法,可從“空”“假”“中”三方麵去觀察),和“一境三諦”(每一心意對象世界,都存在著“空”“假”“中”三種真理)的觀行方法。慧思(515~577),汝陽武津(今河南上蔡)人,曾從慧文受法,提倡定(止心於一境)、慧(通達、決斷性的體識)並重的禪法,創“實相論”“圓融三諦”“一念三千”等說法,著有《諸法無諍三昧法門》《法華安樂行義》《大乘止觀法門》等。智(538~597),天台宗開宗祖師,荊州華容(今湖南華容)人,弘法30餘年,著述豐富,建立了天台宗的解行規範,代表作有“天台三大部”:《法華經玄義》《法華經文句》《摩訶止觀》(初名《圓頓止觀》);及“天台五小部”:《觀音玄義》《觀音義疏》《金光明經玄義》《金光明經文句》《觀無量壽佛經疏》。灌頂(561~632),祖籍常州義興(今江蘇宜興),遷居臨海章安(今屬浙江),智弟子,敷講師學,著有《涅玄義》《涅經疏》《觀心論疏》《天台八教大意》《天台智者大師別傳》《國清百錄》等。智威(?~680),處州縉雲(今屬浙江)人,灌頂弟子,弘傳天台教義,有“法華尊者”之美稱,著有《桃岩寺碑》《頭陀寺碑》等。慧威(634~713),婺州東陽(今屬浙江)人,智威弟子,人稱“小威師”。玄朗(673~754),婺州烏傷(今浙江義烏)人,慧威弟子,隱居左溪岩,人稱“左溪尊者”,撰《法華經科文》。湛然(711~782),常州人世居晉陵荊溪(今江蘇宜興),玄朗弟子,以中興天台為己任,創“無情有性說”,認為不僅一切眾生皆有真如佛性,而且一切無情之物(如瓦石草木)也都是佛性的體現,不變的真如和變化的萬物是一體的,萬物莫不如此。他致力於天台宗義的條理化,著有“天台三大部”的注釋:《法華玄義釋簽》《法華文句記》《止觀輔行傳弘訣》,還有《止觀義例》《止觀大意》《始終心要》等。
天台宗在西夏王國的傳播,以西夏毅宗諒祚時代將漢地《妙法蓮華經》譯為西夏文本為重要標誌。篤信佛教的毅宗諒祚及母沒藏太後,承續著景宗元昊開創的以西夏文翻譯漢文佛經的事業,於是,《妙法蓮華經》被譯成為西夏文本。西夏人旺普信作序,歌功頌德道:“風角城皇帝(元昊)以本國語言,興起蕃禮,創造文字,翻譯經典,成功特出,德行殊妙,治理民庶,無可比喻。先朝所譯眾多經典,法譯中未含此《蓮華經》。今聖母子(母沒藏太後和子毅宗諒祚),已繼王位,敬信三寶,正國行德。令先祖禮興盛,為後帝所習取。依德行行,與日月同光;以孝治民,總萬國皈依。發出大願,以賢手譯,年麵未轉(未過一年),一部已畢,國中傳行,各處受持。是故眾生逐日興盛,患難永代絕離。”
旺普信在序文中,表達了對《妙法蓮華經》的崇奉心情:“《妙法蓮華經》者,如來之秘藏也。因其法顯,佛出其間。集二藉乘,入一真中,文才高廣,與須彌山等;義趣幽深,與大海水同。先演三周,諸乘一乘中集;後宣七喻,五性獨性中入。”所謂“如來”,是佛陀的十大名號之一,據《成實論》卷一:“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這“如實道來”,即循真如(絕對真理)之道來,而成圓滿正覺。這裏的“如來”,代表著“佛陀”(覺者,智者),簡稱為“佛”,是取得最高成果者。試想,《妙法蓮華經》來自於具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個修習品位的佛陀之秘藏,其價值則不言而喻了。正是因為《法華經》的“法顯”(佛法成效顯著),才有“佛出世間”,即是說,此經造就出佛,威力無比。所謂“二”,意指世人和佛僧兩種不同的認識體係,“乘”,本意指修行方法和途徑,此處指成佛唯一的教法。《法華經》能夠“集二藉乘”,即彙集不同的認識,並借助其神秘的修行方法,“入一真中”,進入到融攝一切萬法的“一真法界”中。據《三藏法數》卷四:“無二曰一,不妄曰真,交徹融攝,故曰法界。”因其能引導人們進入這種唯一真實的、平等無差別的“一真法界”,所以稱讚“文才高廣,與須彌山等;義趣幽深,與大海水同”。須彌山是帝釋天、四大天王等的居地,是最為高廣、無比美好的神話聖境。大海水是動靜兼容,充滿情趣,其源極深,其量無窮的自然景觀。以此山水稱讚《法華經》,充分表達了衷心欽慕仰望之情。如果聆聽此經,在多遍反複地講解中,人們不同的認識先是逐漸趨同;而後,在此經充滿比喻的宣說中,人們的各種感官便會產生宗教特有的美好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