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西夏儒學的興盛(1 / 2)

仁宗仁孝(乾順子)是崇宗娶漢人曹氏女所生。他16歲即位,決心繼承父誌,全麵推進漢化。他在位55年(1139~1193),抓住了金人“侵宋、和夏”帶來的相對穩定的良好機遇,大力改革和完善西夏的各項政治製度。由於他從物質文化、製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諸方麵向中華儒學文化全方位開放,因此使西夏文化全麵成熟,並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

仁宗仁孝在興辦儒學教育方麵頗有建樹。據《宋史·夏國傳下》等史籍載記:

夏人慶元年(1144),“始建學校於國中”,令各州縣均立學校,全國增子弟員至三千人。同年又下令“立小學於禁中”,在皇宮內建立小學(宮學),凡宗室子孫七歲至十五歲均可入學,由專職的教授上課。仁孝及其聰慧知書、愛行漢禮的皇後罔氏,常去宮學“親為訓導”。

夏人慶二年(1145),他下令在京城建立最高學府——“大漢太學”,並且“親釋奠(祭奠先聖先師),弟子員賜予有差”。

夏人慶三年(1246),在中國曆史上,首次破天荒地給予“萬世師表”“至聖先師”的孔子,以“天子”般無比崇高的地位——“尊孔子為文宣帝”;下令各地州郡悉立廟祀,殿庭宏敞,並如帝製。視孔子為聖人的中國曆代的萬千名士,誰也不曾想到過,黨項羌族的西夏皇帝,竟能夠實現他們心中“推孔子為天子”的共同願望。亞聖孟子所謂孔子之所以沒有能夠做天子,是因為沒有人向上天推薦的遺憾,竟然被一位西夏皇帝的決策,加以消解了。

夏人慶四年(1147),“策舉人,始立唱名法”,即沿用中原選拔人才的科舉製度中的做法,殿試後由皇帝宣布錄取的進士的名次,以示極度重視。另外,同年中,西夏又複設童子科。

夏人慶五年(1148),“複建內學(招收黨項貴族子弟的學校),選名儒(多為漢族高級學人)主之”。同年,由樂官李元儒采用漢族樂書,參考西夏舊製,增修成書,賜名“鼎新律”。

夏天盛六年(1154),仁孝針對南宋的封鎖,遣人去金朝購買儒家經典著作。

夏天盛十三年(1161),“立翰林學士院,以焦景顏、王僉等為學士,俾修實錄(編寫史書)”。這進一步確立了中華儒學在西夏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主導地位。

從以上列出的興辦儒學教育的大事年表裏,我們可以看出,仁宗仁孝的確是在緊鑼密鼓之中,建立起了完整的西夏儒學教育體製,以及與之相對應的西夏科舉製度。他那尊孔崇儒的熱忱態度,不僅毫不遜色於中原漢族人,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在中國曆代少數民族政權中,堪稱是最為突出的。清人吳廣成所論極是:“仁孝生長西蕃,先立學校以教於國,複設小學以化於宮,又慕大漢休風,特起太學,親臨釋奠,雖古賢主何以加茲?”仁宗仁孝將西夏儒學文化推進到興盛期,這無異公開表明了對孔子的文化人格的衷心擁戴,以及對中華儒學的思想、理論和製度的全盤接受。

正是中華儒學的思想文化,哺育和造就了西夏眾多的優秀人才。仁孝的名相斡道衝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據元人虞集《《西夏相斡公畫象讚》序》載:“其先靈武人,從夏主遷興州(銀川),世掌夏國史……八歲以《尚書》中童子舉,長通《五經》,為蕃漢教授。譯《論語注》,別作《解義》二十卷,曰《論語小義》,又作《周易卜筮斷》,以其國字書之,行於國中。”斡道衝去世後,仁宗仁孝令西夏太學及各地以其畫像從祀廟學之中,從而成為深受民眾敬仰的西夏儒學大師。虞集有讚曰:“西夏之盛,禮事孔子,極其尊親,以帝廟祀。乃有儒臣,早究典謨,通經同文,教其國都。遂相其君,作服施采,顧瞻學宮,遺像斯在。”受中華儒學思想文化影響,西夏編纂、印刷了大量的書籍,其中有多種重要書籍,是出自仁孝朝的。

西夏文《聖立義海》是一部小型類書,全書采用詩注形式,由精煉的格言構成。其中頗多儒家說教。如“父對子慈”條,解曰:“父對子常慈,活心育身,供衣食,教安意,令學智慧,當如他人,使達善人道謂。”“母愛惜子”條,解曰:“母切記子在腹常善,行坐具安,產子忘命,產後心好,洗服哺乳,晝夜常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