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西夏生活習俗(1 / 3)

西夏的社會習俗

作為西夏王國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西夏人的精神世界的生動體現,西夏有著豐富多彩的社會習俗。這些包含著無數具體而細致的生活事象,並凸現著鮮明的民族特色的社會習俗,深深植根於西夏社會生活的土壤之中。西夏的社會習俗,適應著西夏民族所擁有的特定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生活內容和生活態度的需要,適應著西夏民族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需要,而不斷由少趨多,由簡單趨複雜,以至形成了較為固定的程式和相對持久的傳統。

由於種種原因,我們至今仍然很少能見到有關西夏社會習俗的書麵史料。僅憑極為有限的幾種西夏文法律、佛教、語言等著述,以及對西夏社會曆史予以極其粗略記載的漢文著述,要想勾勒西夏民俗的完整而具體的輪廓,是極為困難的。鑒於此,筆者主要根據史料提供的一些線索,並結合有關的西夏考古成果,對西夏的社會習俗作出如下的描述。讓我們通過對一些西夏社會習俗的觀覽,進而欣賞到西夏人的精神世界的美麗漣漪。

1.衣飾習俗

西夏人的衣飾,伴隨其生存環境的變遷和經濟水平的提高,無論款式、色彩、質料,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從追求實用性(禦寒、避暑、方便各種活動),進而追求觀賞性、禮儀性;從表現原本具有的“蕃俗”(作為遊牧人的黨項羌族的古老傳統),進而表現不斷吸收的“漢俗”(作為向牧耕並舉轉變的黨項羌族所需要的漢文化傳統)。

《隋書·黨項傳》載,黨項羌人“服裘褐,披氈,以為上飾”。《宋史·夏國傳上》載,西夏皇帝元昊曾語:“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與其他遊牧民族一樣,黨項羌人最初的衣飾,基本取材於牲畜及野獸的皮毛。他們所穿的“裘”“褐”,所披的“氈”,都是皮毛製品。裘,是一種皮製的衣服,其特點在於把毳毛朝向外麵,而將皮革朝向裏麵。最貴重的是狐裘,次有虎裘、豹裘,再次則為狼裘、犬裘、羊裘。褐,是一種粗毛製成的短衣,是黨項羌牧民傳統的上衣。男子的褐衣色澤暗淡,為袈裟式,腰部較肥大寬鬆。而女式褐衣色彩鮮麗,有高領帶大襟式的,尺寸也更為肥大寬鬆。黨項羌人所披之氈,實際上是一種采用羊毛擀氈而製成的服裝。將羊毛彈成絨絮狀,鋪在特製的簾子裏,經噴水、揉搓、洗濯等工序,便可得到所需規格的氈衣。氈衣有的帶袖,有的不帶袖,因常以披身而用(擋風雨),故得名披氈。《舊唐書·黨項羌傳》載,黨項羌人“男女並衣裘褐,仍披大氈。”由此想來,他們全副皮毛衣武裝,表現出濃重的遊牧民族風采。

黨項羌族“衣皮毛”的習俗,具有“人相襲,代相傳”的相對穩定性。當他們學會並實行農耕後,仍不放棄遊牧,仍然喜歡穿著各種皮毛衣服。在西夏中期編寫的辭書《文海》中,收有“裘”“褐”“氈”等詞條。在西夏後期編寫的辭書《番漢合時掌中珠》(以下簡稱《掌中珠》)中,列有“皮裘”“褐衫”“氈”等詞條。從一份西夏末期簽寫的典當文契中,發現抵押品中有各種不同的裘衣:襖子裘、新皮裘、次皮裘以及等級有別的舊皮裘。將貴重的皮毛(如虎皮、豹皮)作為訂婚禮品,是西夏全民的習俗,以至連西夏的國法《天盛年改舊定新律令》(簡稱《西夏法典》),也作出了必須給予的硬性規定。皮毛輕鬆華麗,回彈吸震,耐磨保溫,實用性與觀賞性兼而有之,是西夏人最為喜愛的民族服裝的重要原料。無論是皮毛衣服,還是其他質料的衣服,西夏人還往往采用色彩斑斕的皮毛作為鑲邊,也足見他們對皮毛的喜愛之情。

隨著與周邊民族的政治與經濟的往來,西夏從多種渠道(如宋之“歲賜”,邊界之“榷場”貿易,以及經管“絲綢之路”之關卡的征稅等)不斷獲得了大量的絲綢;加之發端於沙州、涼州等地的本國絲織行業,在來自中原的匠人的技術指導下有了較大規模的發展(西夏設立了“織絹院”,專管絲織行業);從而使西夏人擁有了數量較多的絲綢。西夏用於縫製服裝的絲織品的種類較多,《文海》收有“綾”“錦”等詞條,《掌中珠》收有“綾羅”“繡錦”“絹絲”“緊絲”“克絲”“煮絲”“綵帛”等詞條,《西夏法典》中有“絹”“綾”“□”(粗綢)“雜錦”等名目。1972年從西夏王陵出土的絲織品,可辨認的就有5個品種。煙色素羅和棕色紋羅,質地纖細,薄透柔軟,組織結構均為經線絞纏式,表麵呈胡椒眼狀孔,前者為平羅,後者為紋羅。棕色異向綾和工字綾,組織結構均為斜紋底起斜紋花,前者利用緯線比經線直徑略粗而色澤近似,巧妙地織出隱約可見的“S”形紋路,具有朦朧之美;後者別致地設計了空心“工”字形圖案,織出無數套疊合榫,線條均勻的“工”字,洋溢著沉穩的民族風格。茂花閃色錦是用彩色絲線提花織成的,正反兩麵均以具有三種染色的經線顯花,織物經密緯疏,厚實豐滿,閃色鮮豔奪目,層次清晰,極富粗獷情韻。西夏的絲綢衣料,大都講求顏色鮮豔濃重。他們在花紋之上再敷以色彩,或印塗金粉,終令顯得絢麗斑斕,美不勝收。

除皮毛、絲綢之外,西夏人多以麻布和棉布,用作服裝原料。西夏人自己種植麻,並用之紡紗織布。而棉花原產地主要在西域,唐宋時逐漸傳布中原,西夏主要依靠進口貿易從西域商販手中得到棉布。棉布被西夏人稱之為“白”(或作白迭、帛迭、貝迭),大約出自外來語音譯。《梁書·高昌傳》曾載,有“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名為白迭子,國人多取織以為布。”《新唐書·南蠻傳》載:“古貝,草也。緝其花為布,粗曰貝,精曰。”將棉花稱為“白迭子”,可能是波斯語;將棉布稱為“貝”,可能是梵語。“貝”“白”在方言中發音近似,故西夏徑稱棉布為“白”。

西夏人的服裝式樣,有“蕃”“漢”兩大係統。蕃服最能體現黨項羌人的民族性格,並以適應遊牧生活見長。而漢服是因襲唐宋製度,重在表現森嚴的等級觀念。由於西夏上層統治者中長期存在“蕃禮”與“漢禮”之爭,因而“蕃服”“漢服”輪流風行,互相浸染,成為西夏服飾習俗的一道濃鬱的社會風景線。

西夏男子愛穿“旋”(一種袍服),多為寬腰、長袖、大襟式。這種袍服,不僅便於騎馬所穿,也可用作夜間禦寒。袍服襟、袖、邊處多帶裝飾,與袍料本身的皮毛色澤或綢緞圖案相互映襯,令人賞心悅目。穿袍服要係腰帶(俗稱“腰繩”),這不僅是一種裝飾,也具有穩定和扶直腰間肋骨的保護作用,以及使前胸與腰間自然形成囊袋以便存物的作用。西夏人的腰帶是很講究的,多以熟牛皮為原料製成,裹以綾緞,飾以金銀,並掛有“蹀”(一種佩帶飾物,多為玉質)、解錐、短刀、弓矢等日用物品。西夏婦女愛穿色彩豔麗的“旋”,衣袖稍緊窄,裏麵還常套穿著可露出並拖曳至腳背或地麵的褶裙或裙褲,顯得十分雍容穩健。

作為遊牧民族,西夏黨項羌人對中亞塞族人發明的“袴”和“靴”最感興趣。所謂“袴”,今通稱“褲”;但古時無襠之褲為“袴”,而有襠之褲曰“褌”。西夏人普遍穿著長褲,以保護腿部免受磨傷。長褲的褲腳處緊收,或紮有帶子。所謂“靴”,是有統(筒)鞋的泛稱。西夏人的靴多種多樣,有短、長、雨靴、屣屐(一種於雪泥之中所穿的套鞋)等,或皮或氈,呈舟船形、尖鉤形的較多,靴麵有的還縫、貼、繡上花紋和圖案,靴體略嫌寬大,便於容納厚襪或塞填防寒物品。

西夏人還流行“襖子”“背心”“襪肚”等輕便的服裝。襖子,即帶袖帶襟的上衣,多為填絮棉花或毛絨的防寒服裝。背心,一種無袖短衣,用皮、布、綢等原料縫製而成,四季均可穿用。襪肚,一種用於防風禦寒的胸間小衣,用布、綢、綾等料縫製,多繡各種花鳥圖案,兒童常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