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銅兵之歌”的壯麗尾聲(1 / 3)

盡管舉世聞名的司母戌大方鼎是我罔青銅文化如日中天、登峰造極的標誌,盡管青銅文化在戰國後期已江河日下,然而,當秦俑坑中數萬件品類齊全的青銅兵器以及兩駕銅車馬重見天日之時,在青銅時代的暮色蒼茫裏,竟驟然閃照出一片帶給世界無限驚喜的燦爛夕陽。

中國的冷兵器階段通常劃分為以石為兵的萌芽期、以銅為兵的發展期和以鐵為兵的成熟期,與之相對應的時代就是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青銅時代最先進的工藝無疑是青銅合金冶鑄技術,因此青銅質料鑄就了當時最精銳的兵器。如果用“銅兵之歌”來比喻青銅兵器的發展史,那麼,拉開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的曆史帷幕,秦代青銅兵器便是這銅兵之歌在盛世末期最為壯麗的尾聲。

白古形容武藝高深有“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之譽,以全這“十八股兵器”在人們心日中成了我國古代兵器概括的象征。其實,在以銅為兵的時代,主要的實戰兵器並沒有那麼多。

秦俑坑發現的近4萬件青銅兵器均為實戰兵器,主要有三類9種,即短兵器類中的劍與鉤,長兵器類中的矛、戈、戟、鉞、殳、鈹,以及數量最多的射遠兵器類中的弓(弩)箭(鏃)。

在已出土的22件青銅劍中,人們發現其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劍身比前代更窄更長,且表麵呈青白色,說明含錫量較高,硬度較強。劍的長度在春秋時期大約為30厘米,屬於短型劍;到戰國時期大量盛行時,發展到60餘厘米,如1965年在湖北汀陵望山出土的“越下勾踐”青銅劍,長度為55.7厘米。據《考工記》推算,當時上等劍長度為3尺,約合今製71厘米,而秦俑坑出上的青銅劍竟達到了81-94.8厘米。顯然,這是長形劍的代表。劍體加長,無疑加強了格鬥的攻擊距離與攻擊力。劍麵窄狹,中部起脊,兩麵六棱八麵,近鋒處束腰,這無疑又增加了穿刺力。但由於劍體較長,所以從胸前腋下不易拔出。難怪荊軻刺秦王時,群臣驚呼秦王“背負劍”,提醒讓他推劍於背,才易於拔出。

鉤,是秦俑坑出土的最為特殊的兵器。說它特殊是凶為在先秦的兵器中尚未見到過,而在秦俑坑中曰前也僅僅發現了兩件。其形狀如彎月,弧度較緩,齊頭,雙刃,分身、柄兩部分,一次鑄成。長65.2厘米,寬3厘米左右,最厚處約1厘米,重約1公斤。據專家考究,這就是《吳越春秋》中所記載的兵器“金鉤”和《釋名·釋兵》中所說的“鉤鑲”。因“吳作鉤甚眾”,金鉤又被後人稱為“吳鉤”。如唐宋詩詞所說“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李賀《南園》),“把吳鉤看了,闌幹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吳鉤”作為短兵器中的一種,在後代似曾廣為使用。不過,唐宋問所謂的“吳鉤”,恐怕隻是彎刀、鉤鐮一類短兵器的代名詞,其在形製與效用上可能較秦漢時期已有所不同。顏師古注《漢書·韓延壽傳》時解釋說:“鉤亦兵器也,似劍而曲,所以鉤殺人也。”秦俑坑中的金鉤正是這樣一種無鋒、齊頭、彎曲,用以鉤殺、推殺的佩掛式短兵器,是在劍的基礎上因效用不同而揚長避短的一個變種。金鉤的發現,不僅表明了秦國對山東入國兵器在種類上進行了一大創新,而且,作為早期形製的代表,其在兵器發展史上也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秦俑坑出土的^^種較多的長兵器中,矛、戈的形製與以往出上的戰同中晚期的同類兵器人致相同。矛是純粹的刺兵器,一號坑出十的五什青銅矛的基本特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