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始皇帝的鑾駕——銅馬車(1 / 3)

鑾駕是帝王的車輿,鑾駕是一朝一代一切車輛的菁華聚萃。在當代的人們正追逐著國內的“紅旗”“奧迪”與國外的“奔馳”“林肯”“勞斯萊斯”“凱迪拉克”這些“總統轎車”而津津樂道、注日豔羨之時,可曾想到在機動車輛出現以前的古代帝王車駕又該是怎樣一種至尊的形象?

車的曆史並不稍晚於文寧的曆史,傳說黃帝之所以被稱為軒轅氏,正是因為在他的時代發明創造了車輿,有了車輿,才進麵有了倉頡以一軸、一輿、兩輪為線條創造出來的象形的“車”字,才進而有了人類文明借助車輪滾滾而飛速發展的契機和動力。如此說來,作為人文進化的重要標誌之一的陸路交通運輸工具的發跡史至少可以上溯到五六千年以前了。然而遺憾的是滄桑劇變,歲月無情,木者腐,鐵者朽,即便是至尊至貴的古代禦駕也終究沒能以實物的形式留存到今天,更無論漢代以前的車駕——雖然發現了不少的車馬坑,也包括秦兵馬俑坑中的上百乘車輛,無不因為都是早已腐朽不堪的木車而難以準確複原,更加之當時文字記載的匱乏,人們就隻能從後代有關車製的文字與繪畫中去推測周穆工西赴瑤池的乘輿是何等的氣派,去想象秦始皇東巡泰山的鑾駕是怎樣的風采。至於古代車輿,特別是帝王的鑾駕,諸如形製構造、係駕關係等一係列疑團,也隻好凍結在歲月的長河中,去等待那渙然冰釋的一大。

這一天終於來到了。1980年12月3日,這是世界考古史上值得紀念的日子。秦陵考古工作者在陵塚西側20米介於內城西門與地宮之間發掘了一個麵積200多平方米的車馬陪葬坑。坑中共有5個甬道,每個甬道安置1組車馬,白南而北,前4組車馬為木車真馬,而最北邊的甬道中則出土了1組青銅車馬,計2車、8馬、2尊禦官,其大小都相當於真車真馬真人的1/2,總重量約2.5噸。這組銅車馬原本安放在一個長方體的大木槨中,木槨早已朽爛,以致填土坍塌,車輿被壓擠成一堆碎片,人與馬也多腿折身戲,總計碎片與零件達3000餘件。為了讓世人早日欣賞到銅車馬的形象,考古工作者先是龠戰了三個春秋,修複了這組銅車馬中後麵的一輛,即二號銅車馬,並於1983年10月1日對外公開展出。接著,又付出了五年的心血,修複了一號銅車馬,並於1988年5月1日與二號銅車馬一起配套展出。1997年“秦陵一號銅車馬修複技術”還榮獲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標忐了我國大型青銅文物修複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昔同始皇帝的鑾駕風采重現之日,正是海內外遊客萬日所矚之時。彈指三十年,人們絡繹不絕、慕名而來,目睹銅車馬精美的造型、華貴的裝飾、完備的駕具和精湛的製作工藝,無不在萬分驚詫之中發出由衷的讚歎,讚歎這繼兵馬俑之後中罔乃至世界考古工作的義一巨大成就,讚歎這人類古代文明史上的義一偉大奇觀。

一號銅車馬名叫“立車”,又叫“高車”。車體小巧玲瓏,車輿坐麵長48.5厘米,橫向寬74厘米,呈橫向長方形。單轅兩輪,駕馭4,5,係駕結構十分完整,車馬前後通長2.25米,車軸兩端距離95.5厘米。車輿中豎立一柄開口直徑1.22米、22根弓骨支撐的傘蓋,傘柄上的錯金銀夔龍夔風紋飾精美之極,這一傘蓋使車的絕對高度升至1.68米。車輿前麵與左右三麵有攔板,後麵敞開,輿內可容2至3人,車廂前安置1柄弩機,在前攔板內和左攔板上各有1個箭菔(箭匣),共裝有62支銅箭鏃,其中有4支平頭鏃,推測是用來友射信號的。車廂內有盾菔(盾袋),內裝1盾牌,正反兩麵布滿豔麗流暢的幾何與雲龍紋飾彩繪。這是迄今首次發現的秦代同時也是考古發掘中出土年代最早、形狀最完整的青銅盾牌,與1952年湖南長沙五裏牌406號楚墓出土的高約63.8厘米的戰國彩繪龍鳳紋漆盾相較,在形製與紋飾上都十分近似,因而對研究秦代乃至上占三代兵器中盾牌的形製與質地無疑有著重要意義。車廂內有1尊立姿禦官俑,高91厘米,頭戴鶚冠,背負長劍,腰佩玉環,雙手綰著馭馬的轡繩。神情安詳,體態鬆弛,儼然一副整裝待發的容姿。四匹銅馬,沉穩精壯,造型逼真,平均身高約0.6米,身長約1.12米,馬首高0.9米,駟馬中外邊的兩匹叫驂馬,負責牽引,裏邊的兩匹叫服馬,主管駕轅,每匹馬兩條轡繩。此外,絡頭、頸帶、腰帶、鞫繩以及胸前的瓔珞、右驂馬頭頂的纛標等一應俱全。統觀這一號銅車馬,就如同今日總統檢閱時乘立的敞篷轎車,顯然是用以短距離如宮廷裏、城區內的巡視等。另外,在不乏皇室華貴的裝飾及趨於輕便的造型中又配有兵器,則說明這種“立車”應該還具有在戰場上供帝王或高級將領觀察指揮或開道警衛的“兵車”性質。由此聯恕到齊魯長勺之戰中,魯莊公大敗齊軍,曹劌“登軾而望之”(《左傳·莊公十年》)的乘輿,恐怕就是這種“立車”了。

“立乘曰高車,坐乘曰安車”(《後漢書·輿服誌》)。

如果說一弓銅車馬就像現代閱兵式上行駛在前麵的立乘敞篷車的話,那麼二號銅車馬,就儼然像一輛行駛在後麵用來安然坐臥的轎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