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兵馬俑不死(2 / 2)

對於兵馬俑的性質之謎,主要有作為送葬護喪的軍隊與象征生前京城的宿衛兩種對立觀點之爭,另外還有一種觀點卻認為這是“為表彰統一全國的軍功所樹的紀念碑式的封”。

在8000多兵馬中,誰是統帥?是秦始皇本人?還是尚未探明的3號坑西側的“甲”字形墓主?或是因為沒有出征任務而暫且虛位?從而形成了兵馬俑的統帥之謎。

兵馬俑的麵朝東方這令人奇怪的謎,是表示警惕東方六國的複辟?

還是因為陵墓的正門在東?或者是象征著秦王朝旭日東升之意?仍然莫衷一是。

那些栩栩如生的陶馬,既像是河曲馬種,又像是蒙古矮馬種,還像是驢馬的雜交——驢騾,這馬種之謎,眾說紛紜,各持一端。

秦兵馬俑坑確實被熊熊大火焚燒過,它是在火災之後才被深埋在地下的。然而它究竟是在何時被何人焚毀?便成了秦俑之謎中最大的謎。

目前的研究結果有三種推測:一是兵馬俑在建成秦始皇陵之後,由秦代人自己焚毀;二是被項羽的軍隊焚毀;三是由於坑內產生沼氣而自然焚毀。

這三種推測,因為迄今都還沒有足以令人信服的依據,所以關於焚毀原因的揭示就顯得尤為困難。

其實,秦俑之謎尚多,這十大謎團隻不過列舉了其中的大端,此外,在對秦始皇陵木身及其布局、建築以及外圍其他陪葬遺址的探索性研究上,也同樣呈現出許許多多為時間與資料所局限的難題。然而,我們始終滿懷自信,在指日可待的將來,隨著更為豐富、更為重大的發現和更為深入、更為廣泛的研究,這些謎底都將被一一揭示出來。

兵馬俑的曆史價值與文物價值是無可估量的,它的無價表現在它愈來愈十富的曆史文化內涵,表現在圍繞著它的那些已解的和未解的謎。在巾國科學技術史上,它填寫了光輝的一章;在中國文化藝術史上,它延續了一段燦爛的裏程;在秦代政治、經濟與軍事等各個研究領域,它開拓了一片新大地。這便是它無價的價值所在。

四十年來,秦陵與兵馬俑考古的不斷新發現,給秦文化與先秦史乃至整個中同古代曆史文化的研究帶來了新的活力,開辟了新的途徑,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它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效應。這一方麵表現在它給旅遊業帶來了勃勃生機,另一方麵則表現在它給秦俑博物館的建設帶來了日新月異的發展。如今,以秦陵兵馬俑與驪山華清池為兩大龍頭的文博業、旅遊業和經濟實體已遍及臨潼,每年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超過數億元,間接經濟效益更無法計算,從而使當地近百萬人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實惠,過上了前所未有的康樂生活。誠然,考古新資料的擴大與豐寓,文化與經濟效應的大潮如湧,也反過來有力促進了秦俑博物館向著集考古發掘、文物保護、科學研究和參觀遊覽於一體的現代化大型遺址博物館乃至更高等級與規模的博物院發展的步伐。終於,在2009年,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升格成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保護與展區麵積擴大到整個秦始皇陵遺址公園,這標誌著秦始皇帝陵的考占及其相關的學術研究、文物保護、陳列展示等工作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展望這個目前國內最大而且最年輕的遺址性曆史專題博物院的前景,止可謂無比樂觀、無限光明。

秦始皇陵與兵馬俑是全世界共有的曆史遺產,是全人類共有的文化財富,它不僅屬於昨大與今大,而且還將屬於永恒的未來。信哉!“黃泥五色,健兒不朽;青煙一炬,壯上未亡”,從這個意義上說,“秦始皇帝可以死,而兵馬俑不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