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釋
田文傑 梁豔
200多座院落,2000多間房屋,總占地麵積25萬平方米。從明萬曆年間至清末,整個王家以“半座城”的氣勢聚居一起,不僅留下了有“中國民居藝術館”美譽的建築群,更留下了晉商精神的不朽演繹。
從今天“短、平、快”的生活方式看,當時王家的氣派,以及凝聚在這種氣派後麵的力量支撐,不得不令人折服。
透過此一例,是晉商群體性特征的闡述。以“禮”治家,以“信”治業,穿越時空隧道回溯500年,祖先用他們最單純、最質樸的信念,完成了今時今日看來不可思議的家族管理,更鑄就了縱橫歐亞九千裏的輝煌,創造了讓世界側目的成就。為這塊土地塑造了深入骨髓的“明禮誠信”品牌。
找尋到一條捷徑,才能更快更好地到達目標。晉商成功背後的龐大支撐體係,“萬兩銀子一句話”的誠信作為資本價值中的核心成本,體現了強大的增值能力和追求利潤能力。
2010年,市工商聯主辦了“重走晉商萬裏茶路”活動,新晉商們踴躍參與,追尋祖先們明禮誠信的足跡。
駝鈴悠遠,響過幾百年。
“民多而田少”的無奈,“逼”著晉商相互扶持,踏出一條蜿蜒的商路,唱出一首高昂的“走西口”。
黃河腹地,晉中平原,“竭豐年之穀,不足供兩月”的潦倒,把一批又一批農民變成了商人。
朔風,黃沙,右玉縣殺虎口村,淒涼的《走西口》響起,襯托著男子漢漸漸模糊的高大背影。
這一走,走出了土地的困局,走向了或許他們最初也未可知的全新天地。
從祁縣喬家堡村出發,從口外一家小當鋪出發的夥計,青年農民喬貴發和他的後代們用一個家族的接力傳承,樹起了“複盛公”的名號,奠定了包頭市的商業基礎,當地人評價“先有複盛公,後有包頭城”。
因為喬家到這個曾經叫包克圖的小村子做生意,才一點點輻散而成的包頭城,成為今天內蒙古草原上最大的城市。
幾百年,幾輩輩,走出晉中平原,由走西口到東南西北無所不至,漫漫長途、宿風眠沙的困苦沒能鎖住晉商的步伐;脫離土地後,已經賺到手裏、足夠家人用度的銀兩亦未能鎖住晉商的步伐。一步步,他們起屋置業,留下了“家是一個院,院是半座城”的王家大院,被譽為“北方民居中璀璨明珠”的喬家大院,“渠半城”的渠家……留下了“海內最富”的傳奇。
如同祁雋藻所書,“立德立言居之以敬;友直友諒尊其所聞。”晉商的成功,源於純粹地做人,明禮;純粹地經商,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