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晉中精神”大討論活動開展以來,作為一名史誌工作者,晉中古老的文明、曾經的輝煌、今日的發展、明天的趨勢,無不在腦海裏一遍又一遍湧現。有自豪驕傲,有欣慰感慨,有歎息不甘,有艱難自問,當然,更有對晉中明天的熱切期盼。站在曆史的角度讀晉中,再從發展的需要談精神,無論是追溯到遙遠的上古時期,還是縱觀當下撤地建市後的新時代,晉中人民無時無刻不在譜寫著篇篇華章,每篇華章無一不是晉中精神的體現。晉中精神可概括為:吃苦耐勞的本色精神、誠信執著的創業精神、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搶抓機遇的趕超精神。
晉中精神,來源於曆史的沉澱。
晉中,在曆史上曾是一個地域名稱,泛指山西省中部。晉中為新設城市,但曆史悠久。遠古時期,《禹貢》劃分九州,晉中為冀州之域。商代後期,境內已有城邑,春秋時期,開始設立縣一級行政建製,秦漢以後,境內大部分縣城普遍建立。抗日戰時期,晉中分屬晉冀魯豫、晉察冀和晉綏三個抗日邊區政府;解放戰爭時期,晉中分屬太行、太嶽、晉察冀三個行署管轄。1948年7月,全境解放。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設立榆次專區,為省政府派出機構,1958年,改稱晉中專區。1968年9月,成立晉中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改設晉中地區行政公署。1999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撤地設市。2000年10月,晉中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晉中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距今約一百萬年前,晉中已有人類活動。據考證,在今榆社縣的墩圪塔、上西山和下西山,留有舊石器時代初期人類活動的遺跡;今和順縣青城鎮當城村的背窯灣、昔陽縣閻莊鄉河上村的虎窯岩以及榆次區長凝鎮西長凝村的賈魚溝等地,留有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到新石器時代,晉中境內人類活動已很普遍,已發現太穀、榆次、祁縣、平遙等區縣共有160餘處遺址分布,其遺存豐厚,內涵深刻,跨越時代久遠,反映了晉中從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到龍山文化以及延續到階級社會產生初期的漫長發展過程。
自古以來,晉中人民以農為本,耕織為生。傳說大禹治水“打開靈石口,空出晉陽湖”,使煙波浩渺的昭餘澤藪,變成晉中平川的沃野之地。七千多年前,生活在這片土地的先民們開始從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進入了“耜耕”栽培階段,至隋、唐、宋、元時期,形成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在漫長的曆史發展中,他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靠天吃飯,養成了晉中人純樸、善良、勤勞的生活習慣。吃苦耐勞是他們的本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反映了他們生活的艱辛不易。他們日複一日過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生活,從“刀耕火種”到“精耕細作”,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並得到發展,積累了深厚的思想,形成了晉中人民堅固的個性,正直、無私、寬容、互助,男耕女織,其樂融融,成為後世農民的生活範本。“治田勤謹,則畝益三升”,正是由於堅持不懈地在土地上耕耘勞作,使他們具備了堅忍不拔、吃苦耐勞的進取精神,忠貞、禮讓、仁愛的交往態度,勤勞樸實、嚴謹細膩的思維方式。長期的農業生活和物產豐盈的文化氛圍,形成了特有的思維模式和傳統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