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商業文明鍛造的晉商精神——《回望晉中曆史 探尋晉中精神》之二(1 / 2)

晉中曆史久遠,文化底蘊深厚,曆朝曆代豪傑如雲,英才輩出。春秋介子推、西晉石勒、唐初王珪溫彥博、盛唐王維白居易、元末羅貫中、清代祁韻士祁雋藻、清朝票號創始人雷履泰、儒商名後“榆次三常”常麟書、常讚春、常旭春、國民黨元老孔祥熙、全國著名勞動模範陳永貴等,全國人民耳熟能詳。

春秋時期的介子推割股奉君,功不言祿,表現了他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奸偽欺罔、人世謬舉的憤懣,他的犧牲精神,正是晉中兒女淳厚尚儉、信實禮讓的傳統美德的體現。在介子推身上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忠、孝、節、義都包含了,這正是我們晉中作為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的必然的自身的文化淵源、精神淵源。從更深層次上看,在他身上蘊涵著對祖國的赤膽忠心和眷戀之情,反映了一種民族精神、民族氣節。

晉國的祁奚本晉公族獻侯之後,父為高梁伯,因食邑於祁,遂以祁為姓。祁奚在位約六十年,為四朝元老。他忠公體國,急公好義,譽滿朝野,深受人們愛戴。祁奚雖然在政治上沒有施展抱負的機會,但祁奚薦賢卻成為千古美談,為人所稱頌。晉中人民勤儉質樸的品質在祁奚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不偏私不結黨,君王之道浩浩蕩蕩”,唯有其德行,才能推舉類似他的人。祁奚以公而無私贏得了朝野內外的讚譽,他的言行也隨之成為衡量是非曲直的標準。

受不同地理環境和曆史文化的影響,晉中東山地區和西部平川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形態上都形成了較大差異。東部山區地處偏僻,交通閉塞,百姓安居鄉土,以農為主,長期躬耕勞作,養成勤儉質樸、忠厚誠實的性格。西部平川地當要衝,交通便利,居民耕讀傳家,農商並重,精打細算,憂深慮遠。這裏首當其衝值得一說的,當然是晉商文化,以及因此而產生的晉商精神。

明清時期,晉中為重要的晉商故裏。17世紀初,以祁縣、太穀、平遙、介休、榆次等縣為代表的晉中商人,以不怕吃苦、敢為人先的精神,憑借地利之便,在中國北部邊鎮貿易中迅速崛起,急劇膨脹,擴展到全國,形成實力強勁的地方商幫。一支以介休範家為代表,漂洋過海開展對日本貿易,俗稱“船幫”;一支以榆次常家、王家,太穀曹家,祁縣喬家、渠家,介休侯家、冀家和大盛魁商號等為代表,從事南北販運,並對俄國等歐洲國家和蒙古地區進行茶葉貿易,俗稱“馱幫”;還有眾多的中小商人活躍在全國各地。晉中商幫海路陸路共進,內貿外貿並舉,商號遍及全國,足跡遠涉海外,長期壟斷中國對俄蒙的貿易,占領國內大部分市場,雄居全國十大商幫之首。到19世紀中葉,晉中商人的商號店鋪遍設全國通都大邑,並遠涉日本、西亞和俄蒙,一時間“晉商”與“徽商”並駕齊驅。晉商“馱幫”開辟的對俄蒙貿易的“萬裏茶路”,成為繼“絲綢之路”後中國又一條連接東亞和歐洲的重要商路。

清道光三年(1823),平遙商人雷履泰創立日升昌票號,開中國金融彙兌先河,為晉中商幫帶來新的商機。晉中商人抓住機遇,在平遙、祁縣、太穀先後成立41家票號,占全國票號總數的4/5,在全國126個城鎮設立526個分號,其中合盛元票號還將分號設到日本、朝鮮等國,形成了巨大的金融網絡,幾乎壟斷了全國的金融彙兌業。一度時期,晉中票號不僅承攬了工商鋪戶資金及個人私銀的彙兌、存放業務,而且成了為清政府融通資金、救急解難的臨時國庫,當之無愧“執中國金融界之牛耳”。大清銀行受此啟發應允而生。票號被譽為“現代銀行的鄉下祖父”,繁榮盛極一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