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北三皇元君信仰探究
樂裕賢
在一個地區,民間能自發地,而且是普遍地形成對某一種宗教,或某一位神祇的信仰,這其中信仰對象必有特殊性,能夠承載這個地區民眾所寄予的普遍祈求和希望,同時能在某種特殊情況或境遇中,給予民眾慰藉。由此確立起祂們在這個地區的聲望,並被民眾樹立為偶像。諸如天後媽祖林默娘、保生大帝吳本、臨水夫人陳靖姑等。
閩北民間信仰的三皇元君,其性質大體與林默娘、陳靖姑類似,在閩北民眾的心目中,三皇元君有著很高聲望。但由於閩北地形複雜,市縣之間的民俗、語言、生活習慣各有差異,故民間信俗亦存差別。遍訪閩北各縣市,筆者發現三皇元君信俗,順建溪源流,大致相仿。然靠東北的浦城、鬆溪、政和一帶,三皇元君信仰較為淡薄。建溪沿岸,深探其源,亦存有兩種不同傳說和記載。不過民間將其合二為一,有些混淆不清,故筆者聊作分述。
一、初唐時期的三皇元君
早在唐初,武夷山脈就出現有三皇元君的信仰,但初期影響僅限於祀地周圍。其後逐漸擴展他處,隨即形成多處祀地。
(一)白塔山之三皇元君
白塔山是武夷山脈北段峰岩之一,位於武夷山市南、與建陽市的交界處,地理位置屬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的一個部分。這裏山高林密,地勢峻拔,海拔1553米。因其山體的岩層,具有多層黑白相間的層疊,有如寶塔之形,故名白塔山。在白塔山頂峰南側,有一塊平緩地帶,古時建有一處木石結構的道教宮觀建築群——龍濟道院。道院建築占地麵積750餘平方米,規模雄偉壯觀。主殿祀三清神像,配殿祀三皇元君神像。在其西側岩壁上,有摩崖刻石“世豎還真”,其意為:到此修煉者,即便是凡夫豎子,亦能修煉成真。沿著龍濟道院右側再上石階數百級,登臨其最高處,名“燒香頂”。這裏是“三皇元君”得道升天的地方,故建有條石屋一幢(麵闊7.15米,進深5.6米,高5米),內供三皇元君神像,此處被稱為“白塔洞天”。
“三皇元君”究竟屬何女神?據史載,她們是春秋戰國時期,與武夷山主神武夷君同時進入武夷山脈修煉的諸神中的一個支派,有著悠久的曆史淵源。由於她們沒有與武夷君溝通往來,自立門戶,故武夷君得到漢皇封祀,而她們卻被曆史煙雲所湮沒。直至唐貞觀年間,才為民間所發現,立廟祀之。
三皇元君姓甚名誰?閩北民間多數人隻知有三皇元君女神而祀奉,對其具體姓氏不甚了解。筆者查康熙年間編纂的《建寧府誌》卷四十七《雜誌三·道釋》條目中載雲:
漢,錢鬱霄、劉永誌、李氏三女,同在白塔山修煉成仙。貞觀辛醜(即貞觀十五年,441年),獵者呂師逐獸入山中(指白塔山),遇三女子於石上圍棋(今尚有棋盤石遺跡在),因坐而觀之。一女授桃半顆與食,俄頃,獵具朽爛。歸家,幾十年。鄉人因挽師引至原處,忽睹圓光百丈,三女升天,遂號三皇元君,立龍濟道院以奉之,雨暘祈禱即應。
《建寧府誌》這段記述,首先說明:(1)三皇元君是漢時人;(2)姓錢、劉、李、名為鬱霄、永誌(一人不知名),她們同時同地修煉成仙。(3)她們是在唐初顯聖於民間的。顯聖的過程,大致是:三仙女遣野獸,把獵人呂師引上白塔山,然後現身圍棋,讓他坐著觀奕,並給仙桃使其不覺饑餓和忘卻時間,一坐就是幾十年,製造一個人間奇跡。呂師的返鄉,自然引起鄉人的莫大驚奇,且必然要“挽”著呂師,引領他們去仙跡地一飽眼福。三仙女借機一展神通,以感化鄉人,結集善男信女,供奉香火,賜福人間。
當鄉人親睹了三仙女圓光寶像後,其內心的崇敬自然不可名狀。為敬奉仙靈,當然應該立廟祀之,以表述鄉人的虔誠。這事《建寧府誌》亦有記載說:
龍濟道院,在周村裏白塔山,乃三皇元君修煉地,鄉人建院祀之。明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重建。
此記述明確指出:“龍濟道院”是鄉人為祀奉三皇元君而建的,始建年代應是唐朝貞觀間,明洪武時重建。
查《建陽縣誌》(1994年版)第三十篇第三章《宗教》第二節《道教》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