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流傳了兩千三百多年,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
春秋戰國時期,特別是戰國時期,由於奴隸製的瓦解、封建製的確立,極大地發展了社會生產力,顯示了封建製巨大的優越性。原來任人宰割的奴隸,變成了有一定人身自由的個體勞動者。盡管當時的農民也受封建地主的壓迫和剝削,但比起過去的奴隸,有了參加文體活動的可能性,由於農業、手工業、商業和交通的發展,出現了不少人口集中的城市。齊國的臨淄、趙國的邯鄲、魏國的大梁、秦國的鹹陽等都是當時著名的大商業城市。城市的繁榮,也為民間體育運動的興起和發展,提供了社會基礎。
《戰國策》上記載的是蹴鞠活動開展的情況,而它的起源當然還要早些。西漢學者劉向在《別錄》中寫道:“蹴鞠,傳言黃帝所作,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其子劉歆在《七略》一書中也提道:“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蹴鞠起源於四千六百年前的黃帝時代,因為黃帝時代尚無文字記錄,所以,劉向父子所說的都為傳言。一位權威學者給出了最新證據,他說:“從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帛書資料《十六經·正亂》,專門記述了黃帝戰蚩尤一事,其中有一段內容涉及蹴鞠起源:‘……黃帝身禺(遇)之(蚩)尤,因而擒之。……充其胃以為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據該學者介紹,通過古代的傳說和考古發現,雖然未能完全證明古代蹴鞠的起源時間和具體地點,但卻反映了中國古代的球類遊戲已有著相當久遠的曆史。這說明中國是世界上球類遊戲起源最早的地區。這點已經得到世界足球史專家和國際足聯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