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古代蹴鞠的發展(1)(1 / 2)

漢魏以來的蹴鞠具有對抗性、競技性並兼有軍事訓練及娛樂功能。蹴鞠是漢代有代表性的體育項目。蹴鞠到了漢代,開展很普遍,成為漢代有代表性的體育項目。兩漢時期,由於國家的統一,統治者獎勵農耕。生產力得到發展,社會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富裕,民間蹴鞠得到了巨大發展。這可以從《鹽鐵論》中找到線索。《鹽鐵論》是漢宣帝時的桓寬根據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二月在長安召開的“鹽鐵會議”的記錄寫成的。在“鹽鐵會議”上,“賢良”們說,在漢武帝時,都城長安常見“窮巷蹋鞠”。“窮巷”即陋巷,指平民居住的地方。“窮巷蹋鞠”反映了漢代民間蹴鞠運動就很普遍,一般小巷都有踢球的。劉向的《別錄》也說每年寒食節的時候,人們成群結隊到郊外踢球,即所謂的“寒食蹴鞠”。這是漢代民間蹴鞠開展普遍的一個最好說明。漢代才叫蹴鞠,所踢之球又叫“毛丸”。《太平禦覽》卷七五四引應劭《風俗通》說:“毛丸謂之蹴鞠。”又引郭璞《三蒼解詁》雲:“鞠,毛丸,可踏戲。”《漢書·藝文誌》載有《蹵鞠》二十五篇,師古曰:“蹵鞠,以韋為之實以物,蹵蹋之以為戲也。蹵鞠,陳力之事。故附於兵法焉。”王應麟《漢書·藝文誌考證》:“劉向《別錄》曰:‘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或曰:起戰國時記黃帝蹴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今軍無事,得使蹴鞠,有書二十五篇。’”可見蹴鞠本身是一項軍事訓練項目。漢代時步兵興起,為鍛煉兵士的體魄,蹴鞠就受到青睞。漢代用於訓練的科目很多,“材官、騎士,習射禦、騎馳、戰陣”,樓船“亦習戰射行船”,外加“五兵”(弓、弩、戟、刀、劍)及體能訓練,如“蹴鞠、角抵、投石、超距”,手搏等,即踢球、角力、摔跤、投擲、跳躍、拳擊等。由於蹴鞠是必不可少的軍事訓練項目,所以不僅平時舉行,甚至作戰間隙也舉行。《漢書·霍去病傳》記霍去病出征塞漠,“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踢鞠”。劉歆在《七略》一書中說:“蹋鞠其法律多微意,皆因嬉戲以講練士,今軍士羽林無事,使得蹋鞠。”敦煌馬圈灣漢代烽燧遺址中曾出土過一個鞠,內填絲綿,外用細麻繩和白絹搓成的繩捆紮成球形,而發掘報告卻認為這是隨軍子女的玩具,未免失之不當。這個鞠當是邊郡軍士舉行蹴鞠訓練的例證。到三國時,蹴鞠仍然是軍隊中主要的運動項目之一。《太平禦覽》卷七五四引《會稽曲錄》說:“漢末三國鼎峙,年興金革,士以弓馬為務,家以蹴鞠為學。”

蹴鞠還是一項娛樂競技項目。如《西京雜記》記載:劉邦當了皇帝之後,把父親劉太公接到長安城的未央宮養老,但劉太公卻終日悶悶不樂。原來劉太公習慣了沛縣豐邑的市井生活,喜鬥雞、蹴鞠。於是,劉邦頒布聖旨,在長安城東百裏之處,仿沛縣豐邑規模造起新城一座,將豐邑百姓全部遷至新城,劉太公和劉媼也遷往此處,開始“鬥雞、蹴鞠為歡”,劉太公這才心滿意足。《漢書·東方朔傳》記載:“董君貴寵,天下莫不聞,郡國走馬、蹴鞠、劍客輻輳董氏。常從遊戲北宮,馳逐平樂,觀雞鞠之會,角狗馬之足,上大歡樂之。”《鹽鐵論》中也說,西漢社會承平日久,“貴人之家,蹴鞠鬥雞”為樂,普通人家也是在“康莊馳逐,窮巷蹴鞠”。當時一些權貴收養了一批包括擅長蹴鞠者在內的人,專門供自己娛樂。《後漢書·梁冀傳》記載梁冀“少為貴戚,逸遊自恣,性嗜酒,能挽滿、彈棋、格五、六博、蹴鞠、意錢之戲”。而且還出現一些狂熱分子。《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名醫淳於意為項處看病,叮囑他不要過度勞累,但項處不聽,仍外出踢球,結果嘔血身亡,這也使得項處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有史可考的狂熱“球員”。漢末魏初,蹴鞠仍然是人們普遍喜愛的娛樂活動。《三國誌·魏明帝紀》引《魏略》曰:“(孔)桂子叔林,天水人也。建安初……桂性便辟,曉博弈、蹋鞠,故太祖(指曹操)愛之,每在左右,出入隨從。”這反映出,蹴鞠與博弈都是當時常見的娛樂活動,而統治者對善此技藝的人更是喜愛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