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古代馬球的比賽形式(1 / 1)

馬球運動是我國民族體育百花壇中的一朵奇葩。在內蒙古,每逢“那達慕”盛會,草原上一片喧騰,摔跤、賽馬、射箭及各種文藝節目競相表演。然而壓軸的好戲,往往是精彩紛呈的馬球賽。參加馬球比賽的運動員,全是各部最驍勇、剽悍的騎手。他們身著鮮豔的節日盛裝,跨上精壯的坐騎,各執一杆長約四尺、頭形月牙拐的藤柄球杖,策馬揚鞭,你追我趕,爭擊一枚朱紅漆的小圓球。來如雲墜,去如疾風,蹄翻塵卷,風馳電掣。驚險處令人屏息凝神,引頸翹望,中彩時滿場歡呼雀躍,笑語飛揚,整個“那達慕”盛會都被它推向最熱烈的喜慶高潮。

我國古代馬球賽有兩種場式:一為單球門,先於球場南麵立雙框置板,板下開一孔為門,門內加網為囊,擊球入囊多者為勝,另一種為雙球門,南北各設一門,網囊裝置同上。當時規則不定,參加比賽的人數亦無嚴格限製(如唐玄宗時四騎對十騎)。球場很寬廣,外插二十四麵紅旗,“唱籌”(裁判員)主持比賽,進一球者得一籌,增插一麵紅旗,失一球者拔一旗,插旗多者為勝。也有規定每隊十二騎的。1936年以前,馬球是奧運會比賽項目之一,規定馬球場長300米,寬160米,在兩端線中間各設8米寬的球門。雙方各有四名隊員上場比賽,手持帶木拐的丁字形球棒擊球,每進一球得一分。每場比賽共分四局,每局八分鍾,局間休息三分鍾。上半場結束(兩局後)休息五分鍾,並交換場地。但因不能普及而被取消。我國全運會馬球比賽多依國際規則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