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紀時,馬球傳到印度。英國種植園主在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邦發現了這項運動,並將其帶入英格蘭。在阿薩姆邦,馬球比賽所用的馬是當地的曼尼普爾小型馬,有些馬僅有12手寬(一手之寬相當於四英寸),稱作kangjai。在波斯,人們把這種馬叫作chaugan(一種槌棒,現在美國馬球球棒就是以此命名的),它還有一個藏語名叫pulu,意思是一種根莖,木製馬球就是用這種根莖製作的。
很快,馬球在英國軍隊中流行開來。成立於1859年的Silchar成為現代馬球的發源地。成立於1859年的Sichar俱樂部也成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馬球俱樂部。現代馬球比賽的規則就是依據這個俱樂部當年的規則製定的。最早時選手有九人,隨著坐騎逐漸變大,速度也逐漸加快,人數慢慢減為七人,最後變為四人。1876年,印度馬球比賽中馬的身高不超過13.2手寬,英國是14手寬。二十年後,這個數字增加到14.2手寬。
1919年,高度的限製被取消,現在馬的平均身高是15.1手寬。
1869年,皇家騎兵隊的一些軍官將馬球運動介紹到英格蘭,惠林漢姆俱樂部成為英國馬球中心。
1875年製定了英國第一部馬球規則,就在同時,印度馬球協會也宣告成立。
1876年,詹姆斯·戈登·本納特將馬球傳入美國。
1878年舉辦了首屆馬球(軍)團內錦標賽,1893年,旨在推動馬球用馬繁殖的全國小型馬協會也宣告成立。這項運動迅速蔓延到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特別是英聯邦各國、美國以及阿根廷,其中阿根廷已成為馬球用馬最大的培育國和出口國。
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是美國馬球的“黃金時代”,出現了湯米·希區柯克、塞西爾·史密斯等著名選手。現在美國的馬球運動主要在俱樂部進行。馬球曾在1908、1920、1924、1936年作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英、美、阿根廷、印度、中東等國至今仍喜愛這項運動。
馬球被稱為貴族運動,馬球和馬術似乎已成為歐洲紳士的奢華專利,可它究竟“貴”在何處?如果你駕馭的坐騎是世襲純血馬,那價格自然是天文數字,僅是坐騎的那一套裝備就價格不菲,當然還有場地、騎士服裝等等,都少不了花錢。馬球運動的費用比較高是因為馬的使用成本很高,國外馬球使用的馬種都非常昂貴,並且一匹純種馬要訓練成合格甚至出色的馬球坐騎基本需要四到六年時間,打馬球時騎的馬要求不能躲閃球杆。再就是場地,目前馬球場地有草地、土地、沙地三種,草地球場不但平時要維護,進行比賽時也要進行修整,所以維護成本很高。馬球杆基本是藤質的,要求粗細均勻,有韌性,可租可買、費用不算高。而國內馬球的消費要比國外的低,因為馬種和人工都便宜,中國馬種基本在1.5米—1.6米之間,適合打馬球,也不貴。
(一)馬球的基本規則
由於馬球比賽的激烈程度與危險性相對較大,因而其規則大多是出於保護運動員和騎乘馬匹的安全考慮。這裏我們僅對比賽中比較重要的幾項規則做一下簡單介紹:
1.運球路線
比賽中,裁判主要依靠運球路線和球員進攻權來進行處罰。運球路線是指球被擊後的運行軌跡。
2.球員進攻權
進攻權是指擊球後的球員有策馬接著在運球路線上追逐再次擊球的權利。誰最後擊球,誰就擁有進攻權。比賽規定,對方球員不可在進攻球員前橫穿運球路線以幹預進攻或者將他撞離運球路線。但是,在進攻球員沒有被阻擋的前提下,並排側麵阻擋或使用球杆幹擾是允許的;角度小於45度的衝撞也不算犯規。衝撞接觸點僅僅限於馬的臀部和肩部,球員間的故意碰撞則視為違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