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誌神曲】
神曲是一種保健藥茶。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晉江下浯村人吳亦飛,在泉州通天宮口開“承誌藥店”(後改範誌藥店)並行醫,潛心研讀醫書,認真分析時行各種神曲之短長,經再三取舍增減,最後選取52種中草藥,經三次發酵,三次曝曬,再文火烘烤,儲藏4個月,至散發清香氣味即成,名為“範誌萬應神曲”。所謂“範誌”者,崇尚宋代名相範仲淹,以“不為名相為良醫”立其誌也。神曲問世後,風行海內外。1918年呂宋嘉華博覽會以其確有驅內解表,除脹健脾、利水燥濕,消食止瀉之功,評為“世界良藥”。晉江居家必備,廣為傳用。
【午時茶】
端午節正午所取的水,稱午時水。用此水泡製藿香、蒼術、神曲、陳皮、麥芽、蘇葉等中藥,名為“午時茶”。這種茶保存越久越好,對發散風寒,化濕消導有效。
【厚煙】
或稱紅煙,為煙絲的俗稱,用煙草切絲焙製而成,置煙筒或用煙紙卷撚成呐叭狀點燃吸用。煙草大約在明季由呂宋傳入閩地,繼而傳遍中國。明末學者方以智《物理小識》:“萬曆末,有攜至漳泉者,馬氏造之。曰‘淡肉果’,漸傳至九邊,皆含長管,點火吞吐,有醉而仆者。崇禎之末,嚴禁之,不止。其葉似春不老,葉大於菜,曝幹之後以火酒炒之。曰‘金絲煙’,北人呼為‘淡巴菇’,或呼為‘想不歸’,可以驅溫發散,然久服則肺焦,諸藥多不救,其症吐黃水而死。”清阮葵生《茶餘客話》:“煙草一名‘相思草’,滿文曰‘淡巴菇’,初出呂宋,明季始入中國,近日則無人不用。雖青閨稚女,金管錦囊,與鏡奩牙尺並重矣。”晉江一地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農村尚多見吸煙筒、吸自卷煙絲者,之後因經濟狀況較好,大多改吸香煙了。
【車仔煙】
或稱煙支,為香煙的俗稱。香煙的流行約在清光緒年間。光緒十年張燾撰《津門雜記》雲:“紫竹林為通商碼頭,廣東人處此者頗多。原以廣東通商最早,得洋氣最先,類多師法泰西所為也。嚐以紙卷煙,吸而食之。故馮白華詩曰:寸餘紙卷裹香煙,指夾欣嚐啜味鮮。倘使延燒將近口,唇焦舌弊火牽連。”晉江一地為僑鄉,得外洋風氣,吸食香煙者頗眾,且曆來將請煙作為待客之道,尤其以新娘新女婿第一次回娘家請客,要遍席每人整包地送香煙,成為一種鋪張浪費的陋習。在當前風俗改革中受到擯棄。
【弓鞋】
舊時纏足女人所穿鞋的一種。長三寸左右,布製或緞製,鞋麵繡花鳥圖案,也有作鳳頭形的。古時用於跳舞,不拘男女。後來用作美觀,專用於女子。宋代後,流播民間。晉江婦女纏足穿弓鞋始於何時不詳,但從南曲和梨園戲中出現的“弓鞋短細”、“弓鞋倒拖”等唱詞推斷,可能宋元時期已有。
【木屐】
古代鞋式。據唐代顏師古雲:“屐者,以木為之,而施兩齒,所以踐泥。”起源甚古。《異苑》載:春秋時人介之推,隨晉文公逃亡十九年,後晉文公返國執政,一一封賞他的追隨者,唯介之推“不言祿”,隱居綿山不出。晉文公放火逼其出山,不幸被燒死在一株大樹下。晉文公念其恩德,砍下那樹做成木屐,每念及此即俯視木屐歎道:“悲乎足下。”據傳此乃木屐製作之始。晉代南北朝已通行。有連齒木屐、高齒木屐、平底木屐等不同種類。男女屐式略有區別,《晉書·五行誌》稱:“初作屐者,婦人頭圓,男子頭方……至少康初,婦人屐乃頭方,與男無別。”據五代人王保定《唐摭言》記載:京師長安,長者皆著木屐,嫁婦亦穿之,而女屐多施以彩畫,並以彩帶係之。舊時晉江城鄉穿木屐者多,幾乎遍及家家戶戶,男男女女。著屐以圖隨意,輕便,但在重要場合,如訪友、會客、赴宴不宜,否則有“儀容輕慢”之嫌。
【草鞋】
亦稱“草履”、“芒鞋”。用稻草混合舊布條編成草索,再織成鞋底,兩側及前後各紮一“草鞋耳”,然後用麻繩貫穿起來即成。起源極早,據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載,草鞋為黃帝的臣子所製,曆代沿用。晉朝雀豹《古今注》:“漢文帝履不借(草鞋俗稱‘不借’)以視朝是也。”這是說漢文帝劉恒穿草鞋視察朝事。連皇帝也穿草鞋臨朝,可見草鞋在漢初不僅流行,而且時尚。以後各種新鞋日增,草鞋身價日賤,以至完全淪為山野村夫的墊足之物。晉江舊時的挑夫、轎夫、車夫以及負擔扛物的農夫,不分男女,不分老少,多穿草鞋。僧人,窮士亦穿。皆以其輕賤易得,價廉實用故也。宋代大文豪蘇軾有詠草鞋詩雲:“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
【繡花鞋】
亦稱“繡鞋”。平底、圓口、緞製鞋麵繡有簡易花卉禽鳥圖畫或圖案。晉江婦女巧於針指,多自製。佳節良辰穿上此鞋,即美服飾,亦炫手藝。
【珠仔淺拖】
這是一種密頭女拖鞋。用五色小珠子在鞋麵上串綴成花鳥圖案,絢麗、美觀。初為旅居海外的晉江華僑從國外帶回,後僑鄉婦女多仿效自製,風行一時。
【鳳冠】
冠飾。以金屬絲網為胎,上綴象征吉祥的鳳凰,故名。秦漢時代始有此物,原為貴族婦人所專用。漢製:太皇太後、皇太後、皇後入廟行禮才戴鳳冠。其製曆代多有更革。明朝九品以上命婦皆可用。明清時一般婦女盛飾所用彩冠也叫鳳冠,多用於婚禮。舊時晉江女子出嫁亦戴飾有鳳凰的禮冠。
【霞帔】
霞帔是一種繡有霞彩圖紋的服飾,故名。胸前披掛兩條繞過頭頸的彩練,下垂一顆金玉墜子,典雅、華貴,始於晉代。《事林廣記·服飾類》載:“晉永嘉中,製紅暈帔子,令王妃以下通服之。”可見初始原為婦女禮服,曆代沿用。宋以後定為命婦冠服,非恩賜不能穿,並隨品秩高低而異,即一至九品有不同標誌。後流入民間,為新婦服飾,不再為貴族婦女獨享。舊時晉江女子出嫁,以鳳冠霞帔為禮服。
【裙】
裙是一種下衣。古代男女通用。後專指婦女的下裳。馬縞《中華古今注》:“古之前製,衣裳相連。至周文王令女人服裙,裙上加翟衣,皆以絹為之。”漢、魏六朝仍有男性穿裙,以紅紫黃綠為多,而紅裙最為流行。唐代婦多穿長裙,且裙的樣式增多,有多幅裙、間色裙、繡花短裙、曳地裙、束腰裙等等。舊時晉江婦女平時少穿裙之俗,唯結婚、喜慶節日穿上紅裙,中老年婦女為多,以增喜氣,以兆吉祥。抗戰勝利後,“番仔衫裙”(一種連衣裙)隨華僑回國流播晉江城鄉,成為年輕婦女的流行服式。
【漢裝衫】
男性便服。初為大裾,後改對襟,故俗稱“對襟衫”。開襟的正麵,自上而下縫上布製“紐筋”五、七副,前襟上下左右皆綴敞口衣袋。配上寬簡深襠漢裝褲,古樸、平淡。上世紀50年代後漸少見,現在除個別老人穿外,幾乎消失了。
【馬褂】
原為滿族男性套裝。是一種穿在長衫、長袍之外,身長至臍,四麵開禊的短褂。短衣短袖,便於騎馬,故名馬褂。滿人入關初,穿著者隻限八旗士兵。康熙間,八旗子弟均穿馬褂以示勇武。雍正後,服者日益增多,終至普遍流行。以黃馬褂為最貴,非特賜不得穿。當時晉江人穿的馬褂,多為緞麵,駱駝絨裏,既禦寒、又美觀。一些較有身份的人穿上大裾右衽的長衫,再套上馬褂,是為禮服。此褂隻在富人穿,不入平常百姓家。
【旗袍】
清太祖努爾哈赤創立黃、白、紅、藍旗。編入旗籍的滿人稱為旗人。旗籍婦女穿的袍子稱旗袍。滿人入主中原後(順治年間),旗袍始在中原流行,並從北到南傳到閩南一帶。原來是直統式、寬腰、下擺大,不開叉。幾經更革,改為高領、寬襟、緊腰、下擺開叉,且開襟處有鑲、滾等工藝裝飾。多作禮服,常出現在宴會、舞會等交際場所。
【裘】
皮毛衣之一種。其特點是毛在外,皮在裏。許填《說文解字》:“裘之製毛在外,故像毛。”此物上古已有。《詩經·秦風》:“君子至上,錦衣狐裘。”裘之最貴者為白狐裘,次有虎、豹裘,再次為狼、犬、羊裘。晉江所見之裘,多為羊羔裘和中間夾棉的棉裘,至於狐裘、虎裘、豹裘則極為少見。
【東石布】
明清時,東石從北方大量運入棉花,土法織布,土法染布手工作坊相當興盛,一九三一年首辦麗山布廠,此後相繼創辦雲錦、東安、華藝、振東等人力和機器織布廠。新中國成立後,東石八家布廠合並為東聯織布廠,一九五九年合並為國營晉江紡織廠。花色品種,名列前茅,有線呢、被布、帳羅三大類,除銷售省內外,尚有產品加工出口。東石布是當時福建省出名的紡織品。
【粗布服】
明萬曆《泉州府誌·風俗》雲:泉……封疆逼狹,物產嶢瘠。
蠶桑不登於筐繭,田畝不足於耕耘,稻米菽麥、絲縷綿絮,由來皆仰吳浙……俗尚敦樸,自昔已然,諸詣黌塾市肆者,踽踽一布袍,士以素,庶人以緇,冬夏迭更,聊順寒暑。清道光《晉江縣誌·風俗》:晉居首縣,亦閩中下邑,都人士罕見五彩彰施。崇儉黜奢,穿著粗布服的習俗在晉江,特別在晉江農村,保持了很長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