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人參加科舉考試,發榜之日,他叫弟弟去看看中了沒有。弟弟到那兒一看,榜上有哥哥的名字,便一直站在榜下,兩眼死死盯著哥哥的大名,到天黑也不離開。哥哥覺得奇怪,便來找他,隻見他仍然仰著臉兒盯著那個名字。哥哥問他為什麼要這樣,他說:“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多著呢!
要是我一走,別人把你的名字頂了去,那怎麼辦?”
靠誰養活
一個五十歲的老人有一個三十歲的兒子。這個兒子非常懶惰,從不幹事,衣食全靠父親供給。
那老人為兒子的事憂心忡忡,便帶著兒子一同去算命。父子倆都相信了算命先生的話:父親可以活到八十歲,兒子也有六十二歲的壽命。
兒子知道了父親和自己的壽數後,非常犯愁。父親便安慰兒子說:“別難過!你才三十歲,還有三十二年的好日子過呢!”
兒子回答說:“我並不是擔心自己的壽命,而是你的壽命叫我難過。”
父親聽了這話,很受感動,含著淚說:“你也不必過於傷心!我還有三十年的壽命嘛!”
兒子說:“我倒不是關心你的壽命。我仔細盤算了一下,你要比我早死兩年,還有兩年我靠誰養活?”
莫管它漏水
有一次,一條渡船過河時,船身突然撞上了礁石。河水不斷地湧進艙裏,旅客們驚慌失措。惟有一位先生沒事似地坐著不動,並且譏笑眾人大驚小怪。
“用不著急嘛!關咱們什麼事。”那人說,“莫管它漏水!船又不是咱們的。”
迷信風水
一個非常迷信風水的人,凡事都得請教風水先生,預卜凶吉禍福。
一日,他坐在一堵牆下,牆忽然倒塌,把他壓在下麵。他大喊救命,仆人們走來一看,說:
“東家,請忍耐一下!我們得先去問問風水先生,看看今天宜不宜動土。”
鈴聲有異
有個老僧,每次在佛堂上長時間念經,即氣短口幹,需飲些熱酒後才能支撐。但如每次從堂中去房中溫酒費時太久,恐人說話,就於堂前懸一銅鈴,私下同弟子講定暗語,每敲“蕩蕩朗朗鐺鐺”時讓弟子溫酒待老僧。弟子遵命,每聞鈴聲,即溫酒。
數日之後,弟子為戲劇之聲所迷,忘了鈴聲溫酒,老僧責怪弟子說:“你今日在當什麼心,鈴聲也不聽?”
弟子怕怪罪,就推說:“今日鈴聲與往日的不一樣。”
老僧問:“鈴聲有何區別?”
答:“今日鈴聲,隻是冷冷清清,隻因有別,所以不溫酒。”
老僧會意,笑而不再問。
逗口吃者
有個叫崔思海的人口吃,表弟杜延業一次對他說:“我可以叫你學雞鳴,隻要我問你什麼,你就得答什麼。”
旁人說:“崔思海如果不肯學雞鳴呢?”
杜延業說:“能!”
他抓一把稻穀問崔思海說:“這是什麼?”
崔思海口吃著說:“穀穀。”
杜延業說:“‘國國’,不是雞鳴麼?”旁人大笑。
天姓什麼
石動甬問博士:“先生,天姓什麼?”
博士說:“天姓高。”
動幣說:“天子姓高,天就姓高。這是學蜀國臣子泰宓的方法,沒有新意。經書上著有天姓,先生可引用經文,不用假托蜀臣回答之法。”
博士說:“不知道在哪本經書上寫有天姓啊?”
動甬說:“先生讀書太少了,《孝經》也像沒有看過一樣。天本姓也。先生難道沒有見《孝經》裏寫道:‘父子之道,天性也。’這難道不是天姓嗎?”
小僧吃餅
有個老和尚買了10個餅、一瓶蜂蜜,回來後一個人躲在屋裏吃起來。吃飽後,把剩下的餅放在缽盂裏,把蜜瓶藏在床底下,然後對徒弟說:“我有事出去,你把餅給看好。床底下那瓶是劇毒藥,隻要沾上一點馬上會死的。”
小和尚待師傅走後,把餅端過來,蜂蜜倒出點蘸蘸餅,美餐了一頓。晚上師傅回來見隻剩下兩隻餅了,教訓徒弟。
徒弟說:“師傅走後,我聞著餅香,實在饞得忍不住了,就吃了幾個;後來,怕師傅回來責怪,就把瓶裏的毒藥也喝了,心想死了算了,可不知怎麼搞的,這毒藥到現在還沒有發作!”
老和尚更火了,大罵道:“你這畜牲,把我的餅全吃光了,還說……”
徒弟聽了,伸手把餘下的兩個餅拿來也吃了,一邊吃還一邊說:“這兩個都吃了,才算吃光哩!”老和尚氣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君是真猴
何尚之同顏延之從小就很友好,兩人都長得矮小。互相戲稱對方是猴子一隻,同去遊覽太子西池,顏延之詢問行人:“我兩人淮像猴子?”
行人指著何尚之說:“他很像。”
延之聽了十分高興,但是行人又說:“他像猴子,君卻是真猴子。”
嘲弄弘綽唐時,弘綽跟弟子邊仁表議論。弘綽講不過弟子,就高聲大怒起來。
邊仁表譏笑說:“先生議論即發怒,怎麼能稱弘?”(“弘”
這裏有宏大之意。)弘綽說:“我既姓弘,萬事都弘。”
邊仁表說:“先生雖姓弘,肚量卻不綽。”(“綽”寬裕,這裏指大。)座下大笑。
三老對吹
有3個老人相遇在一起,有人問起他們的年齡。
一個老人吹起牛來:“我歲數有多大已很難記清了,隻記得我年少時曾和盤古(神話傳說中開天辟地的神人)有過交情。”
另一個老人不甘示弱,說:“大海每次變成桑田時,我就記下一個籌碼,現在我的籌碼已經放滿了10間屋子了。”
最後一個老人撚了撚胡須,慢條斯理地說:“我每年所吃的仙桃,桃核都扔到了昆侖山下,如今,都已堆得和昆侖山一般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