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中國曆代政治製度和行政體製(1)(1 / 3)

古代政治模式

首先應該弄清“宮廷”一詞。《辭海》釋“宮”之本義主要有二:一為“房屋的通稱”,一為“宗廟”。前一種解釋依據《爾雅·釋宮》,後一種解釋依據《詩·毛傳》。然《爾雅》和《詩·毛傳》皆成於西漢,顯然二者未必都是本義。“宮”字的本義要從古籍中溯源。《詩經》中“宮”字凡十二見,其義皆為“宗廟”。如《采蘩》“公侯之宮”,《毛傳》:“廟也。”古文《尚書》中“宮”字凡九見。其中,二例為刑名,二例用於姓氏,餘五字分見四篇之中。

《伊訓》:“敢有恒舞於宮,酣歌於室,時謂巫風。”“舞”是祭舞,用於祭祖,舞必於宗廟,故雲“舞於宮”。《太甲》篇記伊尹放大甲,“營於桐宮一密邇先王其訓,無俾世迷。王租桐宮。”孔穎達“正義”說:“經營桐墓(湯墓),立宮墓耪,令太甲居之。”古代帝王居宮中以守祖廟,處所稱為“正寢”或“路寢”,所謂“壽終正寢”乃是古代具有宗教意義的“歸命”所必須。《泰誓》:“唯宮室台榭陂池侈服以殘害爾萬姓。”《大誥》:“民不靜,亦惟在王宮邦君室。”“宮”與君王聯係在一起,意味著“宮”決不僅具有建築學的意義,而更重要的是政治和宗教意義,即“宮”是宗廟之所在,君王是宗主,要守宗廟,要祭祖。同《詩經》參照,其義甚明。“廷”字,《說文》雲:

“朝中也。”“宮廷”的本義為廟堂之中或宗廟之內。

“宮廷”何以與“政治”糾葛在一起?這同中國古代的政治特點有關。

中國上古時期的特點之一是宗教政治或日神權政治。當時人們崇拜上帝,也崇拜祖先,後者是前者的一部分和環節。當時幾乎一切重要的政治活動都要在祖廟內舉行,祈求祖先的允諾和福佑。沒有祖先神的諾否,政治便無法實施。也就是說,在空間上政治活動離不開宗廟,而宗廟當時又被稱為“宮”,所以,這種政治形式被後人稱為“宮廷政治”。進入中古時代以後,雖然政治的宗教化大大減弱。但政治與宗教始終未能徹底分離。朝廷所在必是祖廟所在,祭祖大典與政治活動密不可分,先王遺訓必為政治信條。這是上古“宮廷政治”的衍化和發展。正因這樣,人們才不自覺地將中國古代政治稱為“宮廷政治”。

古代政治理論

天人感應,是中國古代影響最為深遠的一種基本觀念。它將“天”看成是有意誌的至上神,天主宰人類社會的一切,人類社會不過是天意的某種體現。人合天意,就將受到福佑,此為瑞應說;違反天意,就會遭受禍殃,此為譴告說。

瑞應之義是吉祥的征兆,如景墾、河圖、洛書、黃龍、鳳凰等等。其中多是少見的自然物,亦有一些虛構的東西。吉祥征兆的意義主要有二:一是表示受命於天的新王朝即將誕生。此說源於戰國時齊人鄒衍的五德終始說,大盛於漢代;二是指繼位之君實行德政而受到上天嘉勉。德行愈大,社會愈清明,人民愈安樂,瑞祥就愈多。

譴告意謂上天對人君的戒告。上天戒告人君是通過日食、月食、地震、水旱、颶風、雷雨等一類自然現象或自然災害來表現的。而人君受到天的譴告的原因,又在於失德。根據人君失德程度,天的戒告分為輕、重兩類:輕者為災,是不太嚴重的自然變異;重者為異,是更大的災害。此說亦最盛於漢。

瑞應說與譴告說在古代一直是為政治服務的理論工具,它們以唯心主義的天命論為基礎,具有神秘主義傾向,但又包含儒學德治的成分,故具有某些合理的因素。

古代政治中心

一個國家的首都一般就是其政治中心。在世界曆史上,許多國家擁有較為穩定、單一的首都。例如自古羅馬直到現代,意大利始終以羅馬為首都;巴黎自5世紀至今一直是法國的首都;英國從中世紀七國戰爭以後,首都一直在倫敦。中國則不同。中國具有特別悠久的曆史和眾多的民族,由於各朝代政局不同,經濟重心變遷,民族關係和對外關係格局複雜多變,因而對都城的選擇也有所不同。從中國曆史發展的趨勢看,政治中心多由西向東遷徙。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北京成為中國曆史上著名的七大古都。河南北部的安陽(殷墟所在地)是目前確認的中國最早的古都,殷商王朝曾在這裏統治天下273年。東晉十六國與南北朝時期,又有後趙、西魏、前燕、東魏、北齊相繼在與安陽互為隸屬的鄴城立都,安陽因此有“六朝古都”之稱。西安一帶,自西周起,先後有11個王朝在此立都,時稱長安。自西周至唐,西安一帶作為都城的時間前後長達1191年,人稱“千年古都”。位於河南西部、黃河支流洛水流域的洛陽,從東周起,曆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梁、後唐七朝,加之隋煬帝與唐代武則天也曾從長安遷都於此,因而有“九朝名都”之譽。位於黃河以南豫東平原上的開封,曾為戰國時期魏國的都城,五代時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又以此為京師。金朝後期,為避蒙古騎兵進攻鋒芒,曾從燕京遷都開封。因而曆史上有“開封古城,七朝都會”之說。長江中下遊的南京,在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6世紀,是孫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及五代南唐的首都。明代初年也曾立都於此。19世紀的太平天國也在此設都,稱天京。杭嘉湖平原上的杭州,曾是五代吳越國與南宋的京城所在。北京,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在曆史上曾依次是春秋時的燕都薊城,五胡十六國時期前燕都城,金朝中都,元代大都以及明清兩代京師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