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釋義
秦始皇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皇帝,“皇帝”的名稱,是從已有的帝號中發展、改造而來的。“皇”字在金文中是光輝、美麗、偉大的意思,而秦以前,就流傳著天皇、地皇、人皇三個古帝王的神話故事,這又使“皇”字本身具有了神格的意味。“帝”字原指天帝、上帝,是宇宙萬物至高無上的主宰神,皇帝聯稱,即為《尚書·呂刑》中“煌煌上帝”之意。又在秦統一前,諸侯已有不滿足國君而稱帝者,如秦昭襄王約齊滑王共同稱帝,一為西帝,一為東帝;此後又有人遊說秦為西帝,趙為中帝,燕為北帝(《戰國策·燕策》)。“帝”已由天上降到人間,成為超越“王”的人間尊號,故秦始皇稱皇帝,使皇權蒙上了神聖、尊嚴、偉大的色彩。
皇帝的別稱
在封建時代,“皇帝”雖是一個無比尊貴的稱號,但臣下在皇帝麵前,卻不能直呼“皇帝”二字。事君唯謹的臣子稱呼皇上,常常隻用皇帝的別稱。
東漢時有時稱皇帝為“國家”,這是由於古代稱諸侯為“國”,稱大夫為“家”,人們便以“國家”作為國的通稱,皇帝是國的化身,因而稱皇帝為“國家”,到了晉代仍然沿襲這種稱呼,如《晉書·陶侃傳》雲:“國家年小,不出胸懷。”這裏的“國家”即指晉成帝司馬衍。
東漢蔡邕《獨斷》載:“親近侍從稱(皇帝)日大家,百官小吏稱日天家。天子無外,以天下為家,故稱天家也。”
唐代尊稱皇帝為“聖人”,如王建《宮詞》雲:“殿頭傳語金階遠,隻進詞來謝聖人。”李白詩中稱皇帝為“六龍”。宮中稱皇帝為“宅家”,因為皇權至高無上,“以天下為宅,四海為家”,故稱其“宅家”。
宋時曾以廟、祖稱皇帝,如稱神宗為神祖,稱仁宗為仁廟。據呂叔湘《筆記文選讀·癸辛雜識》載,宋習以陵寢之名為帝王之別稱,如宋仁宗稱昭陵,神宗稱裕陵等。還有稱“官家”、“官裏”的,晉曰(皇帝)天。唐人多曰天家,又雲官。今人(指宋人)日官家,禁中又相語日官裏。官家之義,蓋取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
除上述以外,皇帝的別稱還有天子、陛下、皇上、上、飛龍、縣官、乘輿、車駕、駕、萬歲、萬歲爺、至尊、人主、聖、家家(北朝)、郎主(遼、金)、袞、袞職等等,也有以年號作為皇帝別稱者,皇帝的別稱,有時也用於皇後。
“皇帝”一詞的來曆
一般認為,“皇帝”是秦始皇創的新名詞。這個說法有對的一麵,但不十分全麵。《尚書·呂刑》曾經兩次出現過“皇帝”這個詞,一次是“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另一次是“皇帝請問下民鰥寡有辭於苗”。這裏“皇帝”二字是對前代帝王的尊稱;《莊子·齊物論》亦曾出現“皇帝”一詞:
“長梧子曰:‘是皇帝之所聽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這裏皇帝則指三皇五帝,尤指黃帝。這樣看來,“皇帝”作為一個實詞,早在秦始皇以前近千年就出現了,不過它不是用來指人間帝王,而是指上帝。至於作為人間專製帝王的特定名稱,確是從秦始皇開始。秦始皇是從他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這層意思上兼采“皇”、“帝”而為帝號的。從此天子稱為皇帝。
“萬歲”的含義
“萬歲”,大家比較熟悉的是表示歡呼、祝願的意思。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這個含義,古書中即有這種用法,《事物紀源》卷一:“戰國時,秦王見藺相如奉璧,田單偽約降燕,馮焚孟嚐君債券,左右及民皆呼萬歲。蓋七國時,眾所喜慶於君者,皆呼萬歲。秦漢以來,臣下對見於君,拜恩慶賀,率以為常。”萬歲的含義是永遠存在,是一種祝頌辭。在封建社會裏,“萬歲”還是帝王的代名詞。從什麼時候有了這種含義呢?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是因在朝賀時對君主經常使用,久而久之,便成了皇帝的尊稱;另一種說法認為是從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登華山後,由他開始用“萬歲”自稱,而相沿下來的。
有人說,劉邦定都關中後曾說“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猶樂思沛”中的“萬歲”是“死亡”的意思,其實,這是曲解。這裏的“萬歲後”
即指“萬歲以後”,轉意才能是“活到死後”。如今人慣用“百歲之後”,就不能說“百歲”是“死亡”的意思。
皇帝製度
我國古代關於皇帝名位職權的各項規定。皇帝的名位主要是指皇帝的稱號,以及為維護皇帝尊嚴而製定的各種專用名詞和製度。比如,我國古代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稱為天之子,簡稱“天子”,被視為“民之父母”。天子的正號稱作皇帝,皇帝自稱為“朕”,天下臣民稱皇帝為“陛下”。皇帝的言論與命令稱“製詔”。史官記載各類事物叫做“叫上”。與皇帝有關的車馬、衣服、器械等日用百物稱作“乘輿”。皇帝與後妃燕居的後宮稱“禁中”或“省中”。皇帝的印章稱作“璽”。與皇帝有關的事物稱“禦”。以皇帝的名義發布的國家軍政要事、法律命令、任免官吏、刑罰懲戒、封贈賞賜、天文曆法、田賦徭役、禮儀祭祀等各項政令的公文,叫“詔令”。古代帝王及公卿大臣死後按其生平事跡評定褒貶的稱號叫“諡號”。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所起的名號稱“廟號”。皇帝死後所葬陵園的稱號叫“陵寢”。皇帝紀年的名稱叫“年號”。職權,主要是指皇帝行使權力的方式與權力範圍。皇帝的權力是無限的,封建國家的一切行政、軍事、立法、司法、財政、文教大權,無不歸皇帝掌握,文武官員及功勳人等的任免、賞罰、生殺予奪大權也無不取決於皇帝。所有的宗教、禮儀和思想道德也必須以皇權為中心。皇帝行使權力的方式主要是奏事批準、審議複核等,通過輔政和監察部門來協助並監督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