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結局最慘的王朝:十六國時期的西燕、南朝的梁和隋朝。西燕的7個帝王中6個在內爭中被殘殺,1個國亡被殺,無一善終;梁朝的8個帝王全部在內亂中被殺;隋朝的5個帝王中1個在內爭中被殺,4個國亡被殺。
帝王結局最幸運的王朝:南朝的陳朝。5個帝王中病死位終的3帝,被廢後病死的2帝,無一橫死。
十歲皇帝的課程表
明穆宗時內閣大學士張居正,在穆宗死後,輔佐10歲的小皇帝神宗當政,還是神宗的老師。他曾為小皇帝規定了如下一張課程表:
——每日接續講讀《大學》、《尚書》,先讀《大學》十遍,次讀《尚書》
十遍。
——進讀畢,皇上進暖閣少憩,司禮監將各衙門奏章,進上禦覽,臣等退在西廂房伺候。皇上若有所問,即召臣等至禦前,將本中事情,一一明白敷奏。
——覽本後,臣等率領正字官恭侍皇上,進字畢,若皇上不欲再進,暖閣少憩,臣等仍退至西廂房伺候。若皇上不進暖閣,巨等即率講官再進午講。
——進午初時,進講《通鑒節要》,講官務將前代興亡事實,直解明白,講畢各退,皇上還宮。
——每日各官講讀畢,或聖心於書義有疑,乞即下問,臣等再用俗說講解,務求明白。
——每月三、六、九視朝之日,暫免講讀。仍望皇上於宮中有暇,將講讀過經書,從容溫習。或看字體法帖,隨意寫字一幅,不拘多少,工夫不致間斷。
——查得先朝事例,非遇大寒大暑,不輟講讀。本日若遇風雨,傳旨暫免。
“垂簾聽政”始於何時
在封建社會裏,皇帝親臨金鑾殿寶座處理政務大事。由於特殊情況,皇帝不能上朝親政時,就由皇後或太後臨朝聽政。此類事在東漢不乏其例。至於太後在大殿皇帝禦座後麵,用簾子遮擋的方式聽政,則是從武則天開始的。《舊唐書·高宗紀下》記載:“時帝(唐高宗)風疹,不能聽朝,政事皆決於後(武則天)……上每視朝,天後垂簾於禦座後,政事大小,皆預聞之,內外稱為‘二聖’”。
皇帝的服飾
禮儀之邦的古中國,禮義的繁密特點主要是由朝廷、皇家展現出來的,尤以圍繞皇帝的一切事務禮儀最繁密。皇帝在何種場合穿何種衣服,都有禮儀上的正式規定。每個新建立的朝代都要重新製定本朝的輿服製度,規定服色(即以何種顏色為尊)。人們印象中的皇帝形象,都是頭戴旒冕的莊重模樣,其實那種妨礙視線、左顧右盼就要敲腦袋的沉東西皇帝最不喜歡戴,在平日和後宮燕居時,皇帝自然不會戴那個累贅物。所以皇帝的服飾大致可分為禮服與常服。
皇帝的服飾是由飽讀經史的義臣們去規定和解釋的。中國古來的輿服製度卷帙浩繁,有時又語焉不詳,皇帝無暇對此作全麵的研究。因此皇帝在服飾問題上常常感到困惑,例如唐高祖曾向令孤德提問:丈夫冠、婦人髻都那麼高聳是為什麼?令孤德答稱:冠、髻都在頭頂,象征君主。晉代將亡時君弱臣強,因此江左的女子也上衣短而下裳長。宋武帝登位後,君主的尊嚴重振,人們的衣裳就隨之改過來了。這是前一段曆史的驗證。把冠服與國家興亡聯係在一起是古人常有的思想方法,因此更使冠服製度意義重大了,也更令人難以索解。
為了使國家永遠昌盛、自己的地位永遠安穩,後世的君主無不想穿上堯、舜的冠服,但又不知是什麼樣子。周成王就問過周公:“舜戴的是什麼冠?”周公回答得很玄妙,但仍未說出舜冠究竟是何種結構。同樣的問題由魯哀公向孔子提問,孔子答不上來,卻說:“舜之為君好主惡殺,任賢授能,您不問這些卻問冠,所以不予回答。”後來魯哀公又見孔子,注意到孔子穿的衣服,問:“夫子穿的衣服就是儒服吧?”孔子又答非所問。古人常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垂何種衣裳不得而知。
皇帝的服飾,頭上的種類有:冕、冠、弁、幀、帽、巾、纓、簪;身上著袞、袍、中衣、單衣、裘、衫、裳、褲褶等種類,裝飾著帶、佩;腳上是舄、靴、履、襪。
冕是皇帝最重要的禮冠。冕的規定形狀是前圓後方,前低後高,作俯視狀,前後各有十二旒。早期的冕長六寸、寬六寸,到東漢明帝時更定為長一尺二寸、寬七寸,成為長方形。東漢冕上呈黑色,裏裹朱色,以白玉珠為旒,懸彩色的組纓。皇帝在戴冕時,要頭戴玉簪,還要以黃主纊(黃色的絲棉)塞耳,以防聽到非禮之語。唐代的冕根據不同場合之用分為幾種,最大的一種冕長二尺四寸、寬一尺二寸。宋代初沿唐製,後更定冕統一為長一尺六寸、寬八寸,頂上是用青羅繪製龍麟圖案,裏麵用紅羅繪紫雲白鶴。明代又將冕規定為前圓後方,旒珠用五彩玉。清代皇帝不再戴冕。
冕通常和袞服一起用,合稱袞冕,和大裘配用稱大裘冕。
袞冕用於祭廟、登基、納皇後、元旦受賀時穿用。唐代還包括戰事遣將及征還時用。
裘冕,一般在祭天時穿用。東漢用於祭上帝。唐代裘和無旒的冕配用祭天地,宋代在袞冕和裘冕的用途上大臣們進行過激烈的爭論,有的認為祭天在冬季可服裘冕,而祭地在夏季則應服袞冕,有的認為裘不如衷莊重,裘應罩在袞服裏麵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