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帝王皇權政治體製(3)(3 / 3)

袞服為玄衣絳裳,縹是縹色,即上黑下紅。袞服上繡著十二章紋。關於十二章紋,唐宋規定為上衣有: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火、宗彝;裳有:藻、粉米、黼、黻。明代規定,上衣: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裳: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十二章紋的意義是:日月星辰,取其照臨;山,取其穩重;龍,麒應變,華蟲(雉鳥),取其潔淨;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滋養;黼為斧形,取其決斷;為亞形或兩獸相背形,取其明辨。清代皇帝的袞服上繡著五爪正麵金龍四團,兩肩前後各一圍團,還繡有日、月、萬壽篆文及五色雲。龍袍上繡金龍九個,十二章紋及五色雲,下幅是八寶和水波紋。

除袞冕、裘冕以外,還有次一級的重要禮服用於禮儀場合下穿,唐代規定有驁冕、毳冕、繡冕、玄冕。

皇帝最重要的禮服稱作祭服,袞冕、裘冕就是祭服,次於祭服的稱朝服、常服和雜服,後三種服基本歸為常服,與禮服相對應。

冠通天冠是皇帝冬至受朝賀到平日上朝和燕居時所戴,既用於禮節又用於平日。不過,皇帝在後宮燕居時多不戴冠,例如漢武帝在內廷頭上僅帶簪子與丞相公孫弘談話。通天冠的形製是高九寸,正麵豎立,前麵是展笛,頂部向後傾斜,後有一個鐵卷梁。唐宋時冠高一尺,冠上卷梁二十四道,梁寬一尺。為了更加美觀,施以珠翠,用玉、犀簪橫貫於冠,後麵垂著黑中(黑介幘)。

劉邦在民間時,曾用竹皮做過一種冠,自己戴用,稱為劉氏冠。即位後,劉氏冠地位提高。劉邦的後代在祭祀時才用此冠。

唐太宗也發明了一種冠,叫做翼善冠,在朔望(初一、十五)上朝時儷戴。

弁弁的形狀是長七寸,高四寸,如倒置的杯子,前部高而寬,後部低而尖,如兩手相合狀。皇帝服用的弁多為鹿皮製成,叫做皮弁。東漢皇帝在辟雍行大射禮時服用。唐代皇帝在每月初一上朝時戴皮弁,在講武、出征和閱兵、大射等活動時戴武弁。明代皮弁蒙上了一層烏紗,前後十二縫每縫綴五彩玉一顆;武弁為赤色,也綴以五彩玉。

帽帽是由有幘的冠和弁發展來的。曹操時天下凶荒,為節縮開支,他設計了一種簡易的武弁,按照古代皮弁式樣,用縑帛製成帕帽。曹操常效著此帽召見屬下,當時被認為有失威嚴。後來南朝的皇帝多愛戴這種帽,南朝皇帝在宴會和私下常服用白色的帕帽,用白紆製成。估計與南方氣溫較高有關。流傳下來的梁武帝畫像中,梁武帝戴的就是白帽。不過在古人觀念裏,白色是喪服專用顏色,因而是不祥的,可見南朝皇帝十分開明。

冕、冠戴在頭上的功能是籠製頭發的,發簪從冠、冕中部穿過。而帽則覆蓋整個頭,較為美觀,特別是那些中年禿發的皇帝更需要戴帽。王莽當年為了掩蓋禿頂就用幘在頭上做了個屋狀。所以帽子出現後越來越受歡迎。清代的皇帝帽子有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三個等次,內分暖帽、涼帽。吉服冠中的暖帽用海龍、薰貂、紫貂製成;涼帽用玉草、藤竹絲製成,裏麵是紅紗綢,頂上綴朱緯,銜大珍珠一個。常服冠的頂上是個紅絨結。行服冠的暖帽用黑狐或黑羊皮製成,涼帽頂部是黃色,前綴一珍珠。

下雨時皇帝戴笠狀的雨帽,清代叫雨冠。分冬夏兩種,冬用的雨帽頂高,前沿深,夏用的雨帽頂平,前沿敞。兩冠都用明黃色,製作材料是裏麵為緞子,外麵用氈及油綢(冬用)、羽緞(夏用)。

襆頭襆頭是從北周興起的,又稱折上巾、軟裹。折上巾本是北方民族為便於騎射所戴,北周武帝作為皇帝首先戴襆頭,與士庶同樣。隋文帝受禪讓登基後,上朝時也戴襆頭,與群臣相同。北方戰火不斷,胡服包括襆頭簡易自如,被廣大中原士庶所接受,皇帝也未能免俗。其實襆頭與漢末流行的巾有繼承性,襆頭是用一幅黑巾向後把頭發籠住,腦後垂兩個中角,另兩個巾角折上去。唐太宗發明的翼善冠與襆頭很相似,後來直接取用了襆頭。今人能夠見到的唐太宗像和《步輦圖》中的唐太宗都頭戴襆頭。

襆頭是臨時裹上的,可以裹得鬆一些也可緊一些,形狀平或高或前後傾,隨著流行樣式而變化。人們在裹襆頭前,先在頭上加一個巾子,後來在巾子中包上桐木作的固體形狀物,裹上襆頭就顯得高而整齊。

唐中期以後,皇帝開始把襆頭的兩個軟角變成硬角,兩角或圓或闊,用絲弦為骨,便翹起。唐末兵荒馬亂,為了節省裹襆頭的時間以應付緊急情況,宮中改革了襆頭的形製和戴法,裹頭部分用木製材料包成一團,外層是原來的黑紗襆巾,內層是紙絹做的襯,兩角以銅鐵為骨。這樣的襆頭轉變為一種帽子,隨戴隨摘。

沿五代至宋,皇帝戴的就是兩角平直的襆頭,角內以桐木作骨。明代皇帝戴的帽子對宋的形製作了繼承和改變,頂部較圓,兩角也短而圓在腦後向上翹,名稱叫做翼善冠,頗有返古之意,不過和當年的襆頭相去就遠了。

袍袍是由先秦兩漢的深衣演變來的。古人上衣和下裳分開,上衣下垂部分遮住裳,留出裳的下幅。深衣則將衣裳連為一體。有了深衣以後,“袍”

的名稱便出現了,據說周公抱成王燕居時最早用袍。戰國前後深衣頗為流行,袍則是一直垂到腳麵。袍,包也,包裹全身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