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也有各樣的製作材料和顏色。孔子曾說:“穿著敝袍與穿狐貉者站在一起而不覺羞慚的,那就是子由吧。”漢武帝夢想與神仙往來,命人給他製作了一件赤霜袍,該袍雲彩亂色,非錦非繡,如仙人的衣服一般。傳說漢武帝穿著赤霜袍真與仙人相會了。東漢規定,皇帝戴通天冠時服袍,按照各季節變換袍的顏色。
南北朝時,袍被規定為皇帝的朝服。晉明帝在位時詔定用朱紗袍作為聽政之服,但未禁止士庶服用各色袍。隋文帝命製作拓黃袍用於聽朝,不許士民服黃袍。唐朝的袍有青、緋、黃、白、黑五種,承接了東漢的五色季節袍,赤、黃兩色為皇帝常用之色。規定除元旦、冬至受賀及大祭祀以外,皇帝均穿袍服。唐高祖下令禁止士庶用赤、黃兩色為衣服及雜飾。黃袍到唐高宗時上升為皇帝的主要服裝,再申不許士庶服黃之令。但唐玄宗常愛服絳紗袍。
唐玄宗曾召李白入宮作樂章(配唱的詩詞),李白佯醉不起,玄宗向他許諾:“賦成樂章,以貂豹錦袍與卿。”李白即刻醒了“酒”,提筆完成任務。
玄宗見李白如此之快完成作品,一時不忍將袍割舍給李白。李白看出玄宗的心思,一把將袍奪過來,玄宗忽又爽然笑了,答應給他。後來杜甫作詩贈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龍舟移棹晚,獸錦奪袍新。”
自從黃袍成為皇帝的獨有服裝,“黃袍加身”就顯然是登基稱帝之義。
這個典故是宋太祖當年和擁立他的將士們創造的。將士們突然把黃袍披在了趙匡胤身上,趙匡胤先穿上黃袍後當了皇帝。黃的顏色分為淺黃、赭黃、淡黃等。淺黃袍衫與折上巾、九環帶、六合靴配用,是唐代皇帝最常穿的一套。如唐太宗接見吐蕃使者就穿這套服飾。宋代沿襲下來,大宴時,皇帝常穿赭黃、淡黃袍衫,玉裝紅束帶、皂文靴。平日上朝或服以上諸種,也可服紅衫袍、淡黃袍。明代規定大祭祀、大禮儀(元旦、冬至、聖節)用袞冕,次者服絳紗袍加通天冠,而盤領窄袖黃袍是常服。
清代皇帝的袍服一般用明黃,祭天時用藍,朝日時用紅,夕月時用白。
春夏時,袍的邊緣飾以緞,秋冬則用珍獸皮毛。日常穿的明黃袍因上麵繡著九個龍而稱為龍袍,穿龍袍時束帶、掛朝珠。龍袍以明黃為主,也有金黃或杏黃等色。龍袍的九條龍前後身各繡三條,兩條繡在肩上,所以從正麵與背麵看都是各五條,而第九條繡在衣襟裏麵,從外麵難以看到。龍以外穿插繡十二章紋和五色雲,下端是水腳,水上是山石寶物,即八寶立水,表示一統山河。
清代高級文武官員允許服用蟒袍,蟒與龍外形上看不出什麼區別,僅比龍少一爪,五爪為龍,四爪為蟒。如果皇帝賜給大臣五爪龍袍,大臣應挑去一爪(從繡龍上拆下一爪)作蟒袍穿用。
清代龍袍製作十分複雜,先由北海畫舫齋內的如意館師傅設計圖樣,皇帝審定後再交送蘇杭內務府織造機構,按設計裁、繡。用料考究,手工精細。
衫、衣古代的內衣叫中單、中衣。直接穿在外麵就叫衫了,當年漢王劉邦與項羽交戰時,戰酣天熱,汗透中單,從此將中單改稱汗衫。皇帝的內衣通常是一日一換,換下來的就不再穿,而講究節儉的皇帝,常把單衣洗了再穿。一次唐肅宗在朝堂上,把袖口的內衣翻出,指著對大臣們說:“這件內衣已經洗過三次了。”大臣們紛紛稱讚皇帝儉樸,唯獨柳公權不以為然,肅宗問他為何不稱讚,柳公權說:“人主當進賢退不肖,納諫諍明賞罰,穿洗過的衣服不過是小節。”
明崇禎帝更加儉樸,內衣袖口破了還繼續穿,一次在經筵上,破了的內衣袖口露了出來,崇禎把袖口納進裏麵,講官看到了,進奏:“衣之敝,雖過於儉,然美德也,何必諱?”
晉簡文帝登基時,竟穿著單衣,頭戴平巾幘接受皇帝璽綬,看來皇帝破例的事情也是有的。唐德宗避吐蕃之亂到梁州,時值天熱,而將士們未來得及換下冬衣,德宗體恤士情,上朝時不著衫而著夾衣。將士們聞知後感動得落淚。
夏天皇帝著衫以為便服,單層的袍子稱為袍衫。宋徽宗趙吉的《聽琴圖》中,坐地彈琴者就是他的自畫像:穿著士人常服的襟衫,頭戴束發巾子。
清代皇帝的內層汗衣都是由鬆江織造用三棱布製成的,比較吸汗。外層的衫子用絹或紗製作。
皇帝的雨衣又稱油衣,直至明朝都是用桐油塗在衣上。皇帝出外,侍從要備上雨衣。唐高宗曾出獵遇雨,穿上油衣後,問:“油衣為什麼不漏雨?”
隨從的諫議大夫說:“若能加上瓦就不漏了。”意在諫阻皇帝不再遊獵。清代的雨衣非常完備,雨衣之製有六種,雨衣又分兩種,以氈、油綢、羽緞製成,明黃色。
古代君臣都把佩玉作為服飾的組成部分,喻以禮容、昭聲、製容、不變(品行不變)。用彩色的絲織成的闊帶子為綬。漢明帝定立皇帝服大之製,上有雙衡,下有雙璜,後世沿之。唐宋皇帝服禮服時,著白玉雙。明代皇帝禮服佩白玉並加飾。清代皇帝以頭垂朝珠代替了佩玉。朝珠共一百零八顆,最貴重的是產於鬆花江的珍珠,稱東珠,在大典禮上佩戴。在不同的禮儀場合佩戴不同原料製成的朝珠,如祭天時用膏金石朝珠;祀地時用蜜珀;朝日時用珊瑚;夕月時用綠鬆石。朝珠上的飾物有佛頭、紀念、背雲、大小墜。佛頭是朝珠正中位於胸前一個大珠子;掛在頸後有一個下垂的飾物叫背雲,背雲的下端還有一個葫蘆形的佛嘴;紀念是朝珠兩側的三串小珠,左兩串右一串,各有十粒。這些飾物的吉祥意義有多種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