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帝王皇權政治體製(4)(2 / 3)

帶起著束腰和裝飾作用。皇帝所服的帶稱革帶或帶,一般寬二寸,用皮子製成,就在帶的左右係著。隋唐皇帝常服九環帶,帶上的飾物叫做銬,用玉或金銀等製成。九環帶與赤黃袍衫、襆頭配為一套服飾,皇帝日常服用的帶還有很多種,從皇帝賜給大臣的帶中可略見一斑,因賜給臣下的帶原是皇帝自己所用:隋文帝賜給楊素萬釘寶帶;唐玄宗解下自己的紅玉帶賜給寧王;唐文宗在盛夏時賜給李訓水玉腰帶,水玉腰帶應是皇帝暑天取涼所用;唐太宗賜給房玄齡黃銀帶時充滿人情,房玄齡與杜如晦都是太宗的得力輔臣,杜如晦溘然離世引起太宗極大傷惋,惟恐房玄齡也命不久長。太宗泫然流涕對房玄齡說:“世人傳說黃銀是鬼神懼怕的東西,今天將此帶賜給你。”

宋代皇帝服袞冕時,配金龍鳳革帶;服黃袍時,配玉裝紅束帶;服便裝窄袍時,配通犀金玉環帶。明代初期曾一度取消革帶,後來發現沒有帶,佩物就無法係,隻能附在裳的腰間。不久又複用帶,禮服配玉革帶,便服帶用玉或束帶用金、琥珀、通犀為飾。

清代有朝帶、吉服帶、行帶,都用明黃色。其中朝帶分兩種,一種是大典禮時服用,十分考究,主要用龍文金圓版四片,飾紅監寶石或綠鬆石,再銜珍珠等物;一種是祭祀時服用,祀天飾以青金石,祀地飾以黃玉,朝日飾以珊瑚,夕月飾以白玉。

蔽膝蔽膝是禮服的組成部分,用熟皮製成。呈梯形,顏色隨裳色,上繪山、龍、火圖案,明代永樂時規定繪織藻、粉米、黼、黻四章圖案。

舄、履、屨、屐、靴以上屬皇帝的鞋類。漢代規定皇帝服祭服時穿舄、朝服穿履、燕服穿屨、出外穿屐。舄是一種雙層履,履下一層木,又塗上下一層乾蠟以防泥溺。舄的出現很早,傳說黃帝死後葬在橋山,其墓無屍隻有劍與舄。漢孝文帝所穿的舄用革製成,叫做革舄。唐宋禮服用赤舄,唐舄加金飾,宋舄飾金及花、四神玉鼻。宋代朝服用黑舄、烏皮製成,常服則用白舄、絲製成。

履是單底鞋。古代庶人用草履,稍富者用絲履,皇帝的履一般用皮製成,唐代皇帝朝服即用烏皮履。唐宣宗為表明對孔子的尊崇,設計了仿孔子式樣的鞋,名魯風溪,引起宰相和諸王的興趣,紛紛仿效,稍改式樣,稱為遵王履。明代皇帝燕居服用玄履,上飾朱緣、紅纓、黃結。

屨是用麻、葛製成的單底鞋,與履沒有式樣的不同,隻是稍簡單些。

屐是木底較厚的鞋,下有齒,也可無齒,出門行路可以防滑、耐磨。

靴,本屬胡服,引進中原成為軍旅用鞋,隋唐皇帝在接受襆頭的同時也接受了靴。隋文帝著六合靴上朝,與貴臣同樣,唐代沿之,而六合靴漸為皇帝專用,宋代幾次更定輿服製度,朝服用履還是靴反複多次,其靴用黑革製成,參用履製,形似增長筒的履,大宴時則服皂文靴。元代皇帝的靴有紅羅靴,用紅羅製靴筒。當時民間喜用銅飾靴,皇帝也采用此法以求儉樸。

襪足衣也。襪都有帶。周武王罷朝時襪帶斷了,武王環顧左右,想找一個可代替襪帶的小繩,沒能找到。武王的襪子早在他伐紂時就添過麻煩,武王率軍伐紂至商山,襪帶鬆開了,身邊的五個人都不肯為他係上,都說:

“臣所以事君,非為係襪。”

襪的作用有時不可思議。漢成帝時皇侄中山王朝見,成帝賜他一同進餐。中山王吃飽後站起來時,襪帶鬆開了。成帝一直在觀察他,見此狀,便認為中山王無能,轉而認為定陶王較好。成帝沒有兒子,想從皇侄中選一位繼承人,後來選中了定陶王。

與禮服相配一般用赤襪,東漢皇帝著赤襪祭祀山川宗廟以表其赤心。後世沿之。禮服中的襪比較精致,裏外雙層,宋朝用羅表繒裏與鞋筒相係。唐代皇帝拜祖陵時服白襪。燕居時皇帝也著白襪,用絹綾等製成。立冬時皇帝要穿用羅、帛十餘層做成的“千重襪”。

皇家起居器用一覽

皇帝在宮內過著室居生活,生活中需用的器具品種一般民間也有,而表明皇帝身份的璽、印、綬及出外的大駕鹵簿又不屬於皇帝宮內日常生活的器具。然而,除了力行節儉的皇帝使用的一些器具較為樸素外,帝王們決不會使用與民間相同質料的器具。今人可以在現存的明清紫禁城的宮殿內及珍寶館看到有關實物。

帳最初形如覆鬥,施於床上,其形製似於今人的蚊帳,但後來的帳並不都是覆鬥形。帳的四周用流蘇為飾,一般春秋和冬季用夾帳,有裏外兩層,夏天用單紗羅帳。皇帝使用什麼樣的帳,憑其奢儉程度,自然大部分皇帝是好奢。在這方麵最為儉樸的皇帝是漢孝文帝。《漢書》中說文帝帳無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又有一說是文帝厭惡紈素的瑟瑟聲,竟用裝大臣上書的囊做帳,把幾個囊拆開,連接成帳。如果皇帝用青布做帳,那就是向漢文帝看齊了,但這很難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