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帝王皇權政治體製(7)(2 / 3)

漢昭帝以後,遴選民女逐漸開始嚴格,規定遴選良家婦女,即不從事商業和倡樂業的人。對後妃的家庭出身、地位也有一定的要求。

東漢以後,遴選後妃,形成製度。每年秋季八月開始從民間遴選良家女子,並派遣專門的官員參與遴選,“遣中大夫與掖庭丞及相工”到民間閱視良家童女。遴選的地區是當時的洛陽周圍,實際上有半數以上是從洛陽鄉間選擇的。入選對象的年齡規定為“十三以上,二十以下”;相貌要求是:“姿色端麗,合法相者”。在容貌姿色的要求方麵,漢代非常迷信“相工”的相麵之術,後妃傳記中多有有關相士相某女“當大貴”之類的記載。相工的看法,反映了當時社會上有關女性容貌美的看法。

在婦德方麵,也有嚴格要求,特別是漢明帝時,“宮教頗修,登建嬪後,必先令德。內無出閫之言,權無私溺之授。”東漢統治者總結西漢時的教訓,提出“明慎聘納,詳求淑哲”,遴選賢德的後妃,以便輔助皇帝執政,把選妃製度與封建統治的穩固聯係起來。

如何遴選後妃?正史無詳細記述。東晉時某人所撰《漢孝惠張皇後外傳》,記述頗詳,其文雲:“漢沿秦製,每納後妃,必遣女官知相法者審視。

秋八月,詔鳴雌侯許負至宣平侯第。許負者,河內老媼,以善相封侯者也。”

負引女嫣至密室,為之沐浴,詳視嫣之麵格:“長而略圓,潔白無瑕。兩頰豐腴,形如滿月,蛾眉而鳳眼,龍準而蟬鬢,耳大垂肩,其自如麵,厥顙廣圓而光可鑒人,厥胸平滿,厥肩圓正,厥背微厚,厥腰纖柔,肌理膩潔,肥瘠合度,不痔不瘍,無黑子創陷及口、鼻、腋、足諸私病。許負一一書之冊。”爾後密呈太後和惠帝。經呂太後和惠帝決定,冊封張嫣為皇後。

這種通過“相工”對備選民女進行體檢的遴選後妃方法,實際上就是宮廷中的“選美”活動。

在婦德方麵,往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考察,皇後往往從有德而又生子的嬪妃中遴選。例如,明帝明德馬皇後,十三歲時入太子宮,“奉承陰後,傍接同列,禮則修備,上下安之”,對陰皇後、對其他嬪妃上下左右都搞好關係,恭順小心,動有法度,得到上下左右的一致好評。顯宗即位後被封為貴人。當顯宗立皇後時,“帝未有所言,皇太後日:‘馬貴人德冠後宮,即其人也。’遂立為皇後。馬貴人是經過長期考察,被皇太後看中,才冊封為皇後的。

鄧皇後鄧綏,十六歲入宮為貴人。她“恭肅小心,動有法度,承事陰後,夙夜戰兢,接撫同列,常克己以下之”,她對陰皇後更是小心冀翼,有時發現自己與陰皇後穿了同色衣服,自己馬上換衣服;有時與陰皇後一起見皇帝,“則不敢正坐,離立行則僂身自卑”。和帝歎曰:“修德之勞,乃如是乎”,陰皇後被廢後,改立皇後,和帝曰:“皇後之尊,與朕同體,承宗廟,母天下,豈易哉!唯鄧貴人德冠後廷,乃可當之。”遂被立為皇後。

遴選後妃的“婦德”標準,也就是儒家禮教、婦德所謂“三從四德”的標準在皇宮中的具體化。

德、容兼備是遴選後妃的主要條件。但在實際上,漢代遴選後妃過程中,親上加親的外戚聯姻,用金錢收買選官等現象多有發生。

宮廷美酒

中國古人用糧食釀酒開始於傳說時代。葡萄酒則來自西域。古人在造酒時,根據其濃、淡、濁、清與釀製方法,為酒取了很多以酉為字旁的名字。

古人稱酒為天之美祿,表現出對酒的重視和喜愛。《周禮》中規定,國家設酒府,以酒正為長官,負責按日、月、年統計朝廷飲酒之事,酒人、酒才負責造酒、品其厚薄並將酒提供給君主的宴席。

漢武帝宮中有九丹金液、紫紅華英、太清紅雲之漿,漿屬於淡酒。蘭生酒是漢宮中的名酒,百末旨酒是采百草花末雜於酒中,旨,美也。馬酒即是馬乳,馬乳也有酒的味道,多飲也會醉。漢時西域大宛國用葡萄造的酒,被帶入中原,深受帝王們的喜愛,被視為珍品。漢武帝就以葡萄酒迎接西王母的降臨。魏文帝曹丕曾對群臣說。“葡萄釀以為酒,過之流涎咽唾,況親飲之?”葡萄酒較之中原的米酒,味道甘甜還容易使人醉,所以曹丕又說“葡萄釀以為酒,甘於曲米,善醉。”

南北朝時,有蒲桃酒、千裏酒、桑落酒、縹醪酒、河東酒、菊花酒。其中桑落酒和菊花酒是用桑葉和菊花加進酒漿中釀製的,或說桑落酒是桑葉落時取井水釀成的。縹醪酒則是精釀酒。

唐人喜歡用“春”字為酒取名,當時有富水春、若下春、土窟春、石凍春、鬆醪春、竹葉春、梨花春、羅浮春、甕頭春、曲米春、拋青春。紹興造的酒名蓬萊春酒。

魏徵有造酒的手藝,他所造的酒屬玉薤、翠濤兩種最為珍奇,將上述酒置於罐中貯藏,十年不會腐壞。唐太宗非常欣賞魏徵的酒,題了一首詩賜給魏擻:“醞錄勝蘭生,翠濤過玉薤。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敗。”玉薤是隋煬帝時宮中的名酒。唐太宗的詩作得不甚有韻味,但說明了唐人的造酒技術有了很大提高。以往的米酒,酒精含量不高,一般是現釀現飲,不易長久貯存,巍徵造的酒顯然是酒精含量高,寄易醉人且能貯存長久。葡萄(亦寫做蒲桃)酒也較中原的米酒貯存時間長,有較高的酒精含量和甜度。西域人造葡萄酒始終是拿手的,五代時,於闐能用葡萄造出紫酒、青酒,其味尤美,大概就是紅、白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