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宮中始出現帶支架的鏡台,供梳妝用。晉時已能夠製造一人高的大鏡,晉宮仁壽殿前擺著一張高五尺餘,寬三尺二寸的大鏡,清瑩耀目。武則天建議高宗造鏡殿,鏡殿四壁皆樹大鏡,室內光線閃亮。大臣劉仁軌進殿奏事,見殿內坐著好幾個同樣的皇帝,吃驚不小,於是進諫:“天無二日,民無二主,適四座有數天子不祥。”高宗命將四大鏡撤去。
皇家進膳覽
帝王們每日進膳頗有講究。《周禮》中規定,王在進膳的同時要有音樂陪伴,以樂侑食,助食興。後世雖然沒有把音樂與日常進食聯係那麼緊,但增添了顯示皇帝尊貴的各種規矩。皇帝單獨進食,如果他高興,可以恩賜別人一同進餐,包括皇後、妃嬪、皇子女甚至寵臣。
辦理皇帝進膳的程序以南宋為例:在皇帝即將進膳的時辰,殿中省的禦廚與皇帝進膳之所嘉明殿之間,禁衛成列,設欄杆不許閑人過往,殿中省門上有一人呼唱:“撥食!”隨即出現身穿紫衣頭裹襆頭的“院子家”十餘人,右手托一盒用黃色的繡龍布罩著,左手攜一條紅羅繡手巾,將食盒擺放在嘉明殿膳桌上,然後又托金瓜盒進來擺放,這樣皇帝的膳桌上就有二十幾盒食物。然後皇帝開始進膳。
清代皇帝一日兩餐,早餐在六一八點,晚餐在下午二一四點。每餐品種一般在十五至二十五之間,每日在傳膳前,先要進膳單,膳單上寫明某人調某樣,某人烹某樣,以備查核,膳單的另一張寫著每膳菜目,以備點菜。根據皇帝所點的食樣傳膳,如果皇帝下次未說明撤換某樣,則每次都要預備。
在皇帝的膳桌旁還要另設一幾案,以備賞賜。皇帝用完膳後,剩下的分賜給各宮眷或其他人。
宮廷選美
先秦時代,帝王、諸侯的妻、妾,大體上是通過聘娶、媵婚、武力掠奪和諸侯貢納等方式得到的。聘娶的為妻,天子之妻稱為後,諸侯之妻稱為夫人,其他配偶都是妾,而且各有稱號。三代以來,官中有所謂“內職”,《禮記·婚儀》說:“古者天子後立六官、三夫人、九嬪、二十六世婦、八十一禦妻,以昕天下之內治,以明章婦順。”後、王者的嫡妻,在宮闌中其地位相當於天子,三夫人如同三公,九嬪如同九卿,世婦如同大夫,禦妻如同士。
“夫人坐論婦禮;九嬪掌教四德;世婦主喪祭賓客;女禦序於王之燕寢”;頒官分務,各有典司,各負其責。
先秦時代,帝王、諸侯的妻妾,無論是聘娶的,還是媵婚的。或者諸侯貢納、武力掠奪的,多數是帝王與諸侯之間,或者各諸侯之間的政治聯姻,或者貢納。王、諸侯納民女為妻、妾的不多。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六國諸侯美人全都納人後宮,“後宮列女萬餘人,氣上衝於天。”“官備七國,爵列八品”。皇帝之母稱皇太後,祖母稱太皇太後,妻稱皇後,妾皆稱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等稱號,從皇後到少使共分八級。
西漢初年,因漢高祖起於布衣,不注重禮儀,後宮製度大體繼承秦製,因循秦時的稱號,“婦製莫鼇”,沒有建立起完備的選後妃製度。西漢初年“選納尚簡,飾玩少華”,後宮生活尚數節儉。
到漢武帝時,增加了婕妤、蟶娥、容華、充依四個爵位,漢元帝又加昭儀等稱號。至此,後宮嬪妃多達三千,擴充至十四個等級:昭儀、婕好、聖娥、容華、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長使、少使、五官、順常、元涓(娛林、保林)等。
東漢光武帝劉秀對後宮實行“精簡”,六宮稱號除皇後、貴人有俸祿外,還有美人、宮人、彩女三等,沒有爵秩俸祿。後宮人數也從西漢的數千人,減至幾十人。
秦漢以來,天下一統,實行郡縣製,先秦時代王與諸侯聯姻,或者諸侯之間的聯姻都已不可能,媵婚、掠奪、獻納也不再可能。然而,統一的大帝國,給皇帝遴選後妃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於是,自漢開始逐步形成從民間遴選後妃的製度。
從漢高祖到漢武帝,遴選民女不太嚴格,對所選民女的出身、家庭地位、長相等沒有明確要求,甚至連歌妓舞女都可入選。
漢武帝的衛皇後子夫,就是一位女歌手。衛子夫原是平陽主家的“謳者”(即歌手)。一次,武帝出巡,路過平陽主家。平陽主把她從民間選的良家美女排列在武帝麵前,以供武帝挑選,可是武帝一個也不喜歡。酒席筵上,歌妓舞女獻藝,武帝一見衛子夫,大悅,便於軒車中“幸之”,納入宮後,後來又立為皇後。武帝的李夫人,也是一個歌舞者,李夫人的哥哥李延年是宮廷歌舞人。一天,他給武帝唱了一首“佳人”歌:“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武帝歎曰:“善,世豈有此人乎?”平陽主告訴武帝,李延年的妹妹就是絕世佳人。於是,“上乃召見之,實妙麗善舞,由是得幸。”鉤弋夫人,也是漢武帝巡視路途中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