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聲落處半黃昏
謎底:芪
【趣解】北宋司馬光《有約》詩一句“閑敲棋於落燈花”可謂膾炙人口,抒寫出一種閑逸疏野,騁意物外的心境,刻畫了暫離雜務,恣情藝術的雅士形象。雖說紋枰對坐,各鬥機心,實是閑對揪枰,陶冶性情。或獨自打譜,或知己對陣,勝不驕狂,敗不氣餒,隻在尋得一局磨煉,覓得一份通靈。
創作字謎苦在底材特殊,骨瘦形弱,故需題麵善作描摹,潤色雕揉。
此謎運用至簡至易的“增損離合”技法,一個“半”字從“黃昏”二字提取此謎底“芪”字,真個隨手俯拾,但若就此收手則不成謎而成拆字遊戲矣。作者深明藝術之本質當在抒發情態,而達心語,呼喚共鳴。由是作者妙筆以“棋聲落處”運“諧聲”技法,點明“棋、芪”同音,補襯“半黃昏”
三字。“落處”二字似閑非閑,越顯空靈流動,令人頓生如聆琴韻般美妙之感。神遊物外,吞吐自如。這就是善用技法的結果,也正是這則字謎的成功之處。
三魚爭鉤隱草下
謎底:芯
【趣解】謎麵仿佛在描繪一幅圖畫,畫中一束水草,一隻釣鉤,三條小魚經不住誘惑,小心翼翼地試探著,但終是不敢動口,描述可謂活靈活現.呼之欲出。作者精心謀底,巧用象形、增損離合之法,扣出謎底:
“魚”象形為“、”,“三魚”,可得三“、”;“鉤”,象形為,與“三魚”合,則可得“心”;“隱草下”,意為將“草”字下部之“早”隱去,所餘者為“鬥”
與“心”合,非“芯”莫是焉。綜觀全謎,構思巧妙,象形逼真,一般人是難以達到的。
上是老下是小在一起同說笑
謎底:孝
【趣解】維持一個家庭最重要的因素是感情,隔代的感情因代溝的影響而較難溝通,不過再隔代,情況就不同了。老年人可能不愛搭理年輕人,卻更願意與孩童說笑。斯作題麵就描述了一個溫馨祥和,老少同樂的場景。因為這是一則字謎的謎麵,筆者還得先從析謎開始:“上是老”,提取字素“筍”;“下是小”,另作意扣,所謂“小”,在家庭成員中,應指兒子、孫子輩,擇其共有的“子”,上下合壁,乃一“孝”字。按理說此謎已經扣完,但作者特意加上一句“在一起同說笑”,其中奧秘在於“笑”與“孝”同音(xiào,),這是一種能讓猜者正確猜出謎底的提音法,不是累贅,而是善意的提示,很有必要。
玩謎日久,偶爾讀到這種淡如清泉,純粹口語化的謎麵,倒也覺得率直親切,正像老於世故的長者,特別喜歡天真無邪的孩童。此中謎趣,可意會而不可言傳。
半片老梅春色返一枝紅豔出牆來
謎底:杏
【趣解】當代拆字提義韻謎佳作。作者蔡大金擅長此中手段,自謂此為平生得意之作。
半片古老的梅林春色漸返,一枝紅豔的杏花探出牆頭。布景蘊深,生趣盎然,展現了自然界老枝新發,生機勃勃的頑強生命力。“老梅”,意即“梅”字老體“槑”
也。“槑”之“半片”為“果”。然何以“呆”又能變為“杏”呢?竅在“春色返”三字上。若將“呆”下之“木”(春)返轉於“口”上,不就是一個“杏”字麼。將解拆後的半成品“呆”
再行組裝,翻裝成底,運法著實新穎奇巧此外,“返”語意雙關,練字堪工。在謎麵量說“老梅”近春,這謎底卻將“呆”字“返”轉。《古今韻會舉要》:“返,通作反”。《論語·子罕》:“吾自衛反魯。”“反”即“返”。
下句“一枝紅豔出牆來”再次複皴點染“杏”字。宋代葉紹翁《遊園不值》詩:“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這是大家比較熟悉的詠“杏”名句。
本謎運思奇兀,扣合完整。尤一“木”的返轉令人遐思無窮。下句複衍“杏”字,典采成句、探頤索隱,顯示了作者的豐厚學力。此句原是被埋沒了的唐詩,竟被作者從浩瀚的《全唐詩》中挖掘出來,實屬難得。
猜謎人初以為作謎人為了扣“杏”,故意將宋詩之“杏”改為“豔”,孰料這個字原是唐詩本有的。這就吻合天然,愈顯奇了。焉知做謎也能促進我國詩詞的研究哩。
作者自謙本謎是受“古梅半放亂登牆(杏)”啟發後製。
仁者顯仁,智者顯智,不過是各有所得罷了。
知我者二三子
謎底:吾
【趣解】題麵句見稼軒詞《賀新郎》。詞中未句“知我者,二三子”典出孔子《論語·述而》:“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二三子”本是孔子對眾弟子的稱呼,相當於“諸位”的意思,但從稼軒整首詞的意境分析,當指“知稼軒憂國憂民之心的人”。
此謎措置,運重合法分扣同一底字。前半句“知我者”與“吾”相扣,當屬同義置換。後半句則取“二三”之和“五”,繼將“子”字泛指“人口”
之義,再度以“五口”之會意扣出謎底。
前人曾論:“稼軒詞龍騰虎擲,任古書中俚語、瘦語,一經運用,便得風流。”今觀此謎,融名家詞句於奇巧情思,運法機帶雙敲而深入淺出。
術角度而言,雖載體不同,實理無二致。
一道小橋南北架兩行斜雁東西飛
謎底:巫
【趣解】此謎麵句描寫近處,一道小橋橫架南北,天上,兩行雁陣一東一西斜斜地飛著,似一幅有動有靜的山水畫。作者巧用象形扣出謎底。“一道小橋”象形會意為獨木橋,遠看,形狀如一,故扣為“一”;“南北架”,意為這座小橋,一頭在南,一頭在北,架接處,為兩岸,會其意,可得“二”,以“架”抱合,兩者組合,可得“工”;“斜雁”,暗示雁飛時,常為“人”狀或“一”狀,倘用“一”,則難得底,隻有用“人”,“兩行”即兩個“人”;“東西飛”,意為兩個“人”並非在一起,而是一東一西,據此,則可與“工”組為“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