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人謀麵時早已成竹在胸:隻橫看,把個“隻”字橫過來看,這不都有了?

此謎設計有兩奇:一是把左曆結構的字不按常規分為二,而是分作三個部分,進而把兩個個相銜接的部分捏合在一起,造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格局;二是“隻”這個虛詞,在這兒成了謎眼,出人意表,也是謎作中的突兀奇峰。這個“隻橫看”,真教人刮目相看。

羲之臨池去也

謎底:汪

【趣解】王羲之乃東晉大書法家。據傳,他辭官後專工書法,開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羲之書法,集隸、草、正、行各體書法之大成,獨創圓轉流利的風格。曾有人評論說:“右軍書成而漢魏西晉之風盡。”其正書以《蘭亭集序》為代表作,草書有《初目帖》、《十七帖》,行書有《奉桔》、《喪亂》、《孔侍中》等帖。唐代以後其真跡散佚無存,至今已無真本。後世尊稱王羲之為“書聖”,書法界稱他的筆勢“飄若遊雲,矯若驚蛇”、“為古今之冠”。

本謎作者徐顯良君乃是書法愛好者,在其刻苦砥礪書法時,觸景生情,進發靈感,遂成此謎。若剖析此謎之思路,當是由麵及底,化有典為無典,綜合運用假借、增合、離損諸法而擬就。稱之為“妙手偶得”我想不會過分。

在本謎底麵扣合中,以“王”字代“羲之”,乃是人名假借,以“臨池去也”扣偏旁“尋”,乃先增合後離損之法,兩者一經組合,即成謎底“汪”

字。化典入謎,貴在別解自然。

幾度愛心化淚眼

謎底:沉

【趣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謎麵選字煉詞準確,意境深遠。

令人似見一位久倚門閭、望眼欲穿的慈母,企盼遊子歸來的複雜心情;又似見一位燈下獨坐、默默流淚的慈母,恨鐵不成鋼,恨兒不成才的痛苦之狀,實是令人感動不已。

謎麵“幾度愛心化淚眼”,“幾”為骨幹字,“愛”取其“心”(一)為方位法,“化淚眼”為“淚”“化”去“目”即得偏旁之三點水,乃離損之法,如此一來,三個字素即增合成謎底“沉”字。底、麵之間扣合,可謂妙手拈來,渾成自然。

消息似無自是無

謎底:沁

【趣解】懷人之詞,詞曲情深,讀之不禁生“一春猶有數行書,秋來書更疏”之感。“消息”二字,是成謎之中心詞,而“‘似’無”則取同義相銷之法(“似”、“肖”都為相像之意),從“消”處銷去“肖(似)”,從“息”處銷去“自”,所餘惟有“氵”和“心”,合形成“沁”。底麵關映,不差毫厘。此謎“似”字奇,借意無跡;“無”字妙,清麵有術。作者以“北派”詩句擬謎麵,為刻意追求音韻之優美;運意形兩銷之技巧,乃不落前人筆法之窠臼。古人有“我飲仙露,何必千鍾”之說,我於此謎,亦然其說。

改革關頭獻丹心

謎底:狀

【趣解】隻看謎麵,就令人傾倒,拳拳報國之心,盡現紙上。觀此謎,用增損離合加位移扣合謎底,謎眼盡在一“關”字上。請看扣合:“獻丹心”,謎底中必有“丹”字的心(即“、”):“改革關頭”,謂將關字的頭(即上部)做改動。如何改動呢?將其頭部兩點一橫改動為兩點一豎,放在左邊,將“獻丹心”所得之一“、”放在關字下部的大字右上邊,構成“犬”

字,再組合之,則“狀”立得。此謎之“改革”,出人預料之外,扣合貼切自然,構思新穎奇巧,讓人歎為觀止。

總為兒來操碎心

謎底:兌

【趣解】世間父母,無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為了把兒女培養成人。

成才,不知花費幾多心血!漢·劉向《列女傳·母儀·鄒孟軻母傳》有載:

孟母為教育好幼小的孟子。曾為選擇良好的學習環境而搬家三次,終於把盂子培養為一代大儒。這就是曆代傳為美談的“孟母擇鄰”之典故。

謎作者筆下所描寫的“總為兒來操碎心”的母親,為了兒子的現在和將來,把心都操碎了。然而,癡情不改,多麼偉大的母愛啊!

成謎卻以“總”字為中心詞,“總”字下部的“心”,“操碎”以後,變沒了,餘下字素,呼“兒”來後,謎底“兌”就“兌”現了。堪謂“碎”得輕巧,“來”得自然,看似容易,其實未必。

此謎運用白描手法擬題,隨意撰得七言一句布麵,既表達了母愛的偉大,也告誡後輩兒孫應知恩報德,孝敬父母,因而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關合純用增損離合,手法雖尋常,扣底卻利索。

計借戰車巧運載

謎底:沾

【趣解】古往今來,凡行兵布陣,巧借各種器械保全自己,打擊敵方自是兵家常事。

本謎麵句“計借戰車巧運載”,雖未點明是誰在施計,亦未點明運載的是人抑或是物,然而,“戰車”一詞卻能使賞謎者的思維範圍大大地縮小。

謎底“詁”字有二種讀法,一讀作“zhān”,多話之意;一讀作“chè”

低聲細語之意,係一非常用字,宋代王安石嚐有“舉世徒詁詁”之詩明“世。

本謎,麵句可憑不同賞謎者想象出不同的典故,而底麵之間的扣合,卻是一絲不苟。在“計”字與“戰車”之中,巧妙地“運”去一“載”字,餘下之字素,經合拚後即為本謎之底。顯然,創作此謎時,用的是謎界常見的增、損之法,法雖常見,卻謎味雋永,情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