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解】“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複計東西?”蘇東坡這首《和子由澠池懷舊》詩顯然是一反“銅琵琶,綽鐵板,歌“大江東去”的豪放氣派,在情感傾向上更多是帶有人生滄桑的苦澀回味。在蘇東坡看來,“雪泥鴻爪”正如同人生經曆中種種往事留下的痕跡。但這種“痕跡”一經謎化,便生發出另一番奇妙的“意趣”。

此謎運會意法扣“泥”為“土”;“偶然”一詞則分別作解,即取“偶為漢數”之義擊出字素“二”,其“然”字當作“然後”之義,從中起到抱合作用。而“留指爪”之妙用,實運象形法取“個”字,以摹鴻爪踏泥的腳印,當可稱以形傳神之筆。

碎拆法作字謎,極易因底字過多的人為切割,而致扣合過程支離破碎。雜亂無序。然而此謎之成,雖一字三分仍脈絡清晰,渾化貫通,應屬字謎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矮腳虎一念之差

謎底:塊

【趣解】矮腳虎何許人也?梁山泊好漢王英便是。考其生平事跡,約摸算來,有那麼兩回一念之差。一次,擄獲清風寨知寨劉高宅眷,色眼迷迷,想入非非,被宋江勸止,也因此害苦了宋江。另一次是在三打祝家莊時,與一丈青扈三娘對陣,神智昏昏,心旌搖搖,被她輕舒玉臂捉將過去。不過,這兩度一念之差,卻促成了他和一丈青的高攀低就姻緣,組成陰盛陽衰配對。

謎人構思,就是看到底字“土央”和王英姓名近似,用矮腳虎扣合王英,作為成謎的前提。“一”明企,“念”轉作“二十”解,暗示“艸”(同廿)。

“差”示減損之法,“王英”減去“一、艸”,企出“土、央”,合成底字。矮腳虎在施耐庵筆下,矮腳仍有虎威;在謎人筆下,卻又矮了一截,跟一丈青比更是灰溜溜地望塵莫及(“土央”字義為灰塵)。不過,矮腳虎雖遭“損”,但這則文虎絲毫不差。

英名害武穆恨殺姓秦人

謎底:耘

【趣解】武穆即宋代抗金名將嶽飛死後的諡號,嶽飛精忠報國贏得了後人的無限崇敬,可謂千古留芳,英名永存。而以“莫須有”罪名陷害嶽飛的罪魁禍首秦檜,則落得千夫所指、遺臭萬年的可恥下場。

要破解此謎,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猜者須過兩關,費些周折。

首先要思考這個問題:害武穆的人叫什麼名字?然後以此為線索,將“秦檜”這個臭名揪出來,然後再會意將“秦檜”中的“秦人”殺掉,也就是說,“秦檜”二字裏麵去掉“秦人”,那麼餘下的不就是一個“栝”字了麼?猜者通過猜射此謎,可以將“秦檜”這個臭名千刀萬剮,痛快地廢掉了“秦人”二字,這樣或多或少也能一解心頭之恨。

筆者想道,人們在猜射此謎的同時,是否也在潛移默化之中接受到一種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呢?

杏枝又見葉分飛

謎底:林

【趣解】“杏壇朝罷對花披”、“花褪殘紅青杏小”、“牧童遙指杏花村”、“一枝紅杏出牆來”。自古以來,詩人墨客對杏花的吟詠,俯拾皆是。可見人們對杏花有著普遍的喜愛。

此謎係作者自撰麵句。他從另一角度吟詠杏花:“杏枝又見葉分飛,詩意甚濃,隻是在情感上似乎隱隱流露著哀傷之情。

此謎製作,其實不僅文句優美,其在手法運用上,對“增損離合”一法有所創新,“分之又合、合之又分”。首先,他將“杏枝”上的“又、口、十”剝離開來;接著,又將“日、十”綴合成“葉”;然後,方把“又葉”分別“飛”了出去。餘下雙“木”,組成底字。迂回曲折,謎味醇厚。

劉勰在《文心雕龍·諧隱》一文中雲:“謎也者,回互其辭,使昏迷也。”此謎可謂深得精髓。

交柯之木本同形東枝憔悴西枝榮

謎底:林

【趣解】古詩中常見“連理”一詞,如白居易的“在地願為連理枝”。

因兩樹的根枝交錯連生在一起,曆來被人們喻為夫妻之恩愛。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既有難舍難分的連理枝,也偏有互避互讓的交讓木。據《述異記》卷上記載:“黃金山有楠樹,一年東邊榮西邊枯,後年西邊榮東邊枯,年年如此。張華雲:交讓樹也”。劉淵林在注釋左思《蜀都賦》中“交讓所植,蹲鴟所伏”之“交讓”時說:“兩樹對生,一樹枯則一樹生,如是歲更,終不懼生懼枯也”。另有明代王象晉《群芳譜》七十二《柟》載;“柟生南方,故又作楠。其樹童重若幢蓋,枝葉森秀不相礙,若相避然,又名交讓木”。有此奇木,遂有擷自李白《上留日行》詩句之奇麵。不過,讀者是否察覺,古籍中屢屢提到的“交讓”,在李白筆下成了“交柯”,“交柯”即為“連理”,與東枯西榮的避讓恰恰相反。愚以為,李白的詩篇大都是醉後吟詠,一時筆誤也未可知。為尊重典實,權以“交讓”析題。

題文上句雲:交讓之“木”本同形,無須苦思,此正是並立而不交的“林”字之結體。就謎而言,僅用上句關合謎底,已不失為工整之作。但謎家不以此為滿足,再從下旬中挖掘出東枯西榮之別意。按謎法慣例,東“枝”指“支”,“憔悴”,枯萎也,所剩為“木”;西“枝”即“木”,“榮”生也。

兩“木”合形,仍為“林”字。

縱觀字謎之林,佳作紛呈,但如此作之精妙者,恐不多見。字謎運典,猶天造地設,已屬不易。運法上先會意,後離合的變換,兩次迫出底字,扣合確鑿不移,更見功力之深厚。持佳作而遐想,當今文明社會,人際間是否缺了些什麼?那就是交讓木的禮讓精神。

不肯出頭是和靖

謎底:杯

【趣解】普通一個“杯”字,引出一段古詩人的典故。此謎運典措麵自然工巧,設底亦別出心裁,然而不知典者卻很難破的。欲破此謎,關鍵在“和靖”二字,千萬不能誤以為是什麼字或“部件”和“靖”字有關否則不僅不能中的,倒反中了“圈套”,離“底”千裏。原來這“和靖”乃代詩人林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氏。他一輩子不肯出來做官,隱居於西湖孤山,以梅為妻鶴為子,後人稱他為“和靖先生”,有成語“梅妻鶴子”即指其人,著有“梅花”名詩傳世,膾炙人口。知道了“和靖”何許人,也就不難推測謎底是和“林”字有關(而非和“靖”有關)。此時回過頭來再揣摩“不肯出頭”四字,一語雙關。一是指明典實,林和靖一生不肯出來為官;三是暗喻“不”字“肯”(要)”出頭,乃“木”字,隻有此與木才能組成“林”(和靖),於是謎底“杯”脫穎而出。此謎看似簡單,實際曲折多變、自有玄奧,非斫輪老手莫能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