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洮州:金牌信符,持證上崗(2 / 3)

《明史·兵誌》載,“私茶出境者罪死,雖勳戚無貸”。國家重臣,後來整頓茶馬頹勢,力挽狂瀾的陝西禦史楊一清也曾說道:“私茶有私販五百斤的,照現行私鹽例,押發充軍陝西等處,但有漢人結交邊人互相買賣,借代、誆騙財物,引惹邊釁者,問發邊衛,永遠充軍。”

私茶因為具有物美價廉、性價比高的特點,還不看強令征收馬匹的官兵眼色,交易形式不拘一格,較為靈活,對官營的茶馬互市形成一定的衝擊。曆代明朝統治者把打擊私茶的販運,作為一項刻不容緩的事情來抓,但因其利潤巨大,愈禁愈嚴,總是有不法分子飛蛾撲火、鋌而走險,且不惜以身試法者多為官僚、權貴、駐軍高級將領。有明一代,官茶和私茶的貓鼠大戰從未停歇,雖然認識到放縱私茶,無異於政開私門,但沒有從根本上處理好這件事情。最典型的例子發生在洪武三十年四月,朱元璋駙馬歐陽倫親自坐鎮陝西,指揮規模巨大的茶葉走私活動,責令地方政府陝西布政使頒發公文,配備車輛,他的管家周保,每至一處,就翻雲覆雨,逼迫地方政府動用軍車運販茶葉,前後索車50多輛,光天化日之下公然和法律叫板,影響極壞。當車輛浩浩蕩蕩地行駛至今甘肅蘭州市河橋巡檢司時,周保因侮辱並廝打值班官吏,被後者將此事上報朝廷,予以揭發。朱元璋龍顏大怒,下令徹底追查此事,最後,駙馬歐陽倫被處以極刑;布政司不如實上報,行政不作為,同樣被賜死;周保等公然參與走私和擾亂地方行政法規者,均被誅殺;而那位因不避權貴的小吏,被“遣使齎敕嘉勞之”。

上麵這個故事,還有兩點沒有交代清楚,一是駙馬一死,安慶公主會嬌滴滴地鬧朱元璋嗎?她為了保全夫君性命,悲催欲絕、淚眼婆娑地求過情嗎?也許是有的。但是明代最高領導者無動於衷,他知道,一個人的死,充其量拆散了一個家庭,是人亡;縱容私茶的發展,則可能導致國破。孰輕孰重他老人家心裏端得比誰都清。還有那位小吏,他如何做到飛鴿傳書,把一起公然違法的事情及時上報?在信封上直接注一筆茶馬要事,才沒有被地方攔截,隻有茶馬的話題才是觸動神經的,才能及時地傳到最高決策者的手中。

《明經世文編》記載,明代開國君主提倡治國以德為主,反對肆意殺伐、濫用酷刑,一直被後世保持。而如今販運私茶給少數民族的,全都要遭受特別嚴酷的刑法,受千刀萬剮而死,其禁止私茶的用意和決心由此可見一斑。由於國家以西綿長的戰略邊防線上,沒有一處不和各少數民族緊緊相鄰,考察他們的飲食習慣,沒有哪一個民族能離開茶葉,有則生,沒有則病,所以要用健全的法規禁止私茶的通行,換回的馬匹要給予對方一定的補償、報酬。嚴格實行這種製度使少數民族對中原王朝始終懷有一種敬畏感,給予他們一定的報酬從而使雙方聯係更加緊密,這就是控製少數民族不生二心,壯大中國國土界域的方法。

相中他者名馬,給以茶斤而謂之酬,的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還是有明白人,不管私茶如何盛行,明朝的基本國策沒有變。對抗法律可以賜死、淩遲處死、誅殺,死的方式有多種,唯一不變的是始終如一的茶馬政策。

第三個特征是機構健全。明代曾經根據茶馬市易變化,設置洮州、河州、岷州、西寧、甘肅茶馬司,雖然市易的數量、規模各有不同,但是都主持了茶馬貿易。

茶馬司——專門管理茶馬貿易的機構。宋代曾置都大提舉茶馬司專理榷茶易馬之事,官品甚高,明代更加強了茶馬之事。《明史·職官誌》:“茶馬司,大使一人,副使一人,掌市馬司之事。洪武中,置洮洲、秦州、河州三茶馬司,設司令、司丞。十五年改設大使,副使各一人,尋罷洮州茶馬司,以河州司兼領之,三十年改秦州茶馬司為西寧茶馬司。又洪武中,置四川永寧茶馬司,後革,複置雅興碉門茶馬司。”

茶馬司的盛與衰是不一樣的,各自的撤並是明王朝政治外交的一種縮放,自明洪武五年秦州茶馬司掛牌成立以來,至嘉靖四十一年的甘州茶馬司,中間間隔時間達到190年,不斷有人離開,也有人進入,從權力傾天到風光黯淡,仿佛彈指一揮間,副使可以升為大使,從六品成為正六品,沒有哪一位茶馬司的主要負責人能夠扳指算出其機構的命運,國家懷柔遠夷的政策沒有調整,而茶馬貿易卻在動蕩的時局中,越來越走向分道揚鑣的邊緣,隻留下世態炎涼、人心浮蕩。

第四是建立了巡茶製度,“歲遣行人等官巡視”,定期派遣朝廷命官至地方政府調研、查看茶葉征課、監督行茶過程中的營私舞弊行為,開始時“每年三月至九月,月遣行人四員,巡視河州、臨洮、碉門、黎、雅。半年以內,遣二十四員,往來旁午”。到宣德十年改為“三月一遣”,“巡察陝西,番人不樂禦史,馬至日少,乃取回禦史,歲一更,著為令”。中央工作組下至地方,主要針對內部官吏的監督管理,從內到外,建立起一整套的監察製度。

《明會典》卷三十七記載,陝西漢中、四川夔州打擊私茶的力度很大,以茶易馬有一整套清晰無誤的環節,用以換馬的茶葉需要持有政府頒發的合法證明,出產茶葉的地方要上繳稅款,貯茶要有專用的茶倉,有茶馬司和茶課司分管馬匹、茶葉的諸多事宜,有檢驗茶葉的質量監督機構,還有專門的官吏監督,負責交易過程中的調研,不斷總結得失。嘉靖十二年獲得批準通告,陝西金州、西鄉、石泉、漢陰、紫陽、五州縣的茶戶,巡茶禦史每十年做一次清點審查,統計茶葉出口數量、各項指標,以及平均數。嘉靖十四年獲得批準在四川夔州、東鄉、保寧、利江一帶,以及周邊臨近陝西通茶的地方,不論是否有軍隊戍衛,凡是從事茶葉相關的經濟活動,全部要聽從陝西巡茶禦史的調遣和管理。

因為政治和軍事鬥爭的需要,明代的以茶易馬,以至薄之物寓莫大之用,從來都不是靈機一動、一拍即合,而是深謀遠慮。陰柔之道,大概明代統治者都對老子的哲學熟稔,故《明史》曰:“故唐宋以來,行以茶易馬法,用製羌戎,而明製尤密”,不容有任何的猜忌和質疑。

明代文學家湯顯祖在《茶馬》詩中這樣寫道:“黑茶一何美,羌馬一何殊”,“羌馬與黃茶,胡馬求金珠”。應該看到,漢藏兩個民族之間,用各自引以為豪的生產品,換取對方心儀的物品,取長補短的過程中,兩個民族之間,說了多少掏心窩子的心裏話,溫暖彼此。

黑茶黃茶沒水可不成,好馬劣馬沒人騎不行,此時,我想掛上那麵遺落的金牌,騰身上馬,就成了一位殺氣凜凜的明代錦衣衛,縱然馬術不精,武功低劣,但早忘記了書生的那一套,隻顧一路打馬飛奔,表情枯滯,沒有言語,都因為我執行的茶馬任務,容不得有任何的閃失。

誠如嘉靖時戶部左侍郎唐胄所說:“外邦入貢,乃彼之利。一則奉正朔以威其鄰,一則通貿易以足其國。”因為其特殊的政治軍事鬥爭需要,明代對西北諸族采取“柔遠之道”,利用茶葉等軟實力,達到控製少數民族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較之唐宋,明代的茶馬貿易在組織體係各個方麵邁上了新的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