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懷柔之術,舊茶固關山
以茶治邊,小小的茶葉在這一時期肩負起保家衛國的曆史重任。誰也想不到已日暮窮途的茶馬貿易,在明代著實又紅火了一把。無論健全機構、人力配備,還是法規製定、金牌交易,壟斷的性質明顯。高壓政策的背後,流露出明代統治者治國的共識:離開馬無法開疆拓土,失去茶無疑玩火自焚。
在元代騎兵打拚的暫時統一的版圖上,新興政權明朝想要全盤接管,顯得不切實際,明太祖“將到中天萬國明”的雄心壯誌實現以後,也還有火燒邊草無窮暮的隱憂。蒙古殘餘勢力韃靼、瓦剌部落占據漠北,虎視中原,讓明代的統治者從來沒有“獨孤求敗”的遺憾。相反,他們擔憂敵對勢力長期積聚力量,反戈一擊,山河破碎。遠程打擊宛如長鷹一般行蹤無定的敵人,實現整個國家疆域的統一,顯得“南柯一夢”,不斷利用屯兵、補修長城等手段,加強西北邊防的管控,就成為整個國家的當務之急。在加大戰略防禦的同時,和西北諸少數民族結為秦晉之好,保持西北諸族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最大限度地分化、孤立蒙古,終明一代,是國家的重大安全保障策略。
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一切以穩定為要義。時值當日,國家尚沒有完成統一,西南、西北諸族持觀望態度,運用怎樣的外交手段,才能盡其可能地化解他們內心的冰塊,使其誠心歸附,對明王朝保有不貳之心,從而達到瓦解蒙古,鞏固邊防的戰略目的呢?茶葉在這樣特殊的時代環境中,再一次進入統治者視野,登上曆史舞台。從文人雅士把玩的天趣之意中,從資人品賞的藝術審美活動中,脫身而出,肩負起羈縻諸番、易馬備邊的曆史重任。
這不是天然偶成、興會所至,而是一種曆史的必然,以茶治邊的基本國策,是明代朝野上下的共識,是一根誰也不敢觸碰的高壓線,是一種卓越的政治眼光,巧妙地利用經濟規律,在經濟手段的支配下,促使其政治和軍事進入快車道。
這不是獨創。元代因為遊牧民族的緣故,發展畜牧業輕車熟路,不用外聘相關專家和技術人員,最不缺的就是名馬,所以沒有易馬的必要。至明初,統治者看到諸族離茶不可一日而生的生活特征,在唐宋茶馬舊製的基礎上,重建了茶馬製度,較之前代更加細化、強化了貿易規則,提倡茶馬互市,全麵部署國家壟斷性的茶葉專賣行為。陝甘之地盡數榷茶,用以博馬,政策執行的力度和持久度,真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其政策執行的嚴格苛刻,法律法規的體係化,機構人員的龐大健全,都把茶馬互市推向封建王權的最高峰。
比起前代,明代的茶馬互市,有如下特色:壟斷性質更強,諸法細備、機構健全、人員整齊,有專門的監督機構。明代的茶馬互市一石三鳥,裕國力,強軍備,駐邊防。
在漢藏兩個民族之間開展的高度壟斷的貿易,和前代摻雜有絹馬、鹽馬貿易不同,明代的民族貿易主要在茶和馬兩大宗之間展開。明初,官營牧場風生水起,有聲有色,頗有規模和成效,後來隨著戰馬需求量的增大,鼓勵民間畜養馬匹,政府給予一定的補助,並免去徭役、兵役等獎勵措施,但是老百姓並不擅長馬匹的牧養,一時間導致“民間畜馬,多無生息,往往鬻產業,質子女以買補”,加大了百姓的負擔,致使明王朝顧此失彼,在官、民兩種渠道都不暢通的情況下,通過互市,解決馬匹的需求問題,顯得尤為迫切。而明代,互市的主要特征就在於國家高度壟斷,這是有著特殊背景的。
為了消除邊防壓力,明太祖在洪武五年至十年,分別派大將馮勝、鄧愈、沐英西征,武力征討,奉旨詔諭,隔離西番與蒙古勢力聯合,斷絕“將使番人仰給於虜,彼此勢合,貽患匪細”,在打擊元殘餘勢力的同時,對西北各族采取懷柔招撫政策。朱元璋運用茶葉四兩撥千斤,利用番族嗜茶如命的特點,通過對茶葉的國家專賣,使西番諸部聽命、受製於中央王朝,以茶馭番呼之欲出。高度壟斷的行為至少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在陝甘之地實行榷茶製度,所有茶葉實現了官辦的采摘、加工、包裝、收儲、運輸和交易,商人進行茶葉買賣,需要辦理茶引,即工商行政許可證,憑引交茶,在指定地點進行買賣。這在當時的環境中,保證了易馬茶葉的數量和質量,但在某種程度上,打壓了民間商品經濟的流通和民間市易的積極性。二是實行金牌信符製度。明代前期,鄧愈等還親赴番族進行招番中馬活動,即在少數民族地區進行宣傳,以茶葉作為支償物來收購馬匹。到後期,演變為用金牌信符的勘合製度,強令執行馬匹的交易活動,進行績效考核製,達到規定的市馬數量,就進行表彰獎勵,達不到,就交官法辦,茶馬貿易的壟斷性質顯著加強。
明王朝為榷保易馬數,又製發金牌信符。其金牌立有篆文,上為“皇帝聖旨”,左為“令當差發,收馬給茶”,右為“不信者斬”。牌分上下兩半,“下號金牌降諸番,上號藏內府以為契”,其信符“每三年一次,欽遣近臣齎捧前來,公同鎮守三司等官,統領官軍,深入番境紮營。調聚番夷,比對金牌字號,收納差發馬匹,給於茶價。如有拖欠,次年催收”。洪武三十年共製金牌信符41麵,分別頒發給洮州、河州、西寧少數民族部落。其中,頒發洮州火把藏昂日等族四麵,納馬3500匹;河州必裏衛二十九族發牌21麵,納馬7705匹;西寧曲先、阿端、罕東、安定四衛,巴哇、申中、申藏等族發牌16麵,納馬3500匹。金牌信符是茶馬交易的官方憑證,為防作偽,將一麵金牌分為上下號,即一符兩件,在牌側騎縫處編號。
金牌是具有軍事調令性質的,用於茶馬貿易,說明明朝以茶易馬有軍方介入,在某一地區貿易的規模都是計劃好的,時辰一到,持牌交易,不能“比對相合者”,立馬翻臉,“否者械之至京,罪之”。這樣強橫的計劃經濟,宛如黑社會收保護費,有利可圖就笑逐顏開,否則就砸場子走人,雖然在一定限期內保證了馬匹的數量,但這種貿易活動不在寬鬆平和的環境中進行,阻礙了商品按照市場規律流通,金牌成為了番族頭上的一塊凶器,極大地損害了他們的利益,造成了消極的影響。
青海省貴德縣文物管理所征集收藏有一麵金牌信符,銅鑄,鎏金,長方形,頂端呈半圓形,長23.5厘米,寬8厘米,厚0.8厘米,重870克。正麵鑄楷書“信符”兩字,背麵鑄篆文12字:上部為“皇帝聖旨”,左邊是“合當差發”,右邊是“不信者斬”。金牌分上下兩半,上號頒發於納馬諸族,下號藏於內府。定期派官合符交易,是進行茶馬貿易的憑證。明初,曾下發金牌41麵,其中河州衛21麵。貴德明初為歸德守禦千戶所治,隸河州衛。此牌應為下發河州的21麵金牌之一。
我屬於膽小之人,而在明代,膽子大的,才吃得開,才能富貴險中求。因為明代茶貴馬賤的茶馬比價,不符合等價交換的規律,一匹馬中茶約80斤,嚴重挫傷了番族易馬積極性,“茶愈嚴而茶利愈厚,利之所在趨利瀾倒,伺機而發,乘隙而動”,因此私茶成為一個渠道,因其運輸成本較低,質量高,相對官茶價格公道,頗受番人抬愛。於是東方不亮西方亮,對無法按期如數交納馬匹的各族各部,都私下裏交易私茶來獲取生活所需,民間交易的市場大門重新開啟,致使官營茶馬貿易慘淡和衰落。明代統治者眼皮子底下不允許番民強而中國窮的情況,因此,製定各種詳細的法律條文,嚴厲打擊私茶的販運,保證國家利益,這是明代茶馬貿易的第二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