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給清代的茶馬互市交易場所設置一麵流動紅旗,按照成交額來算的話,蘭州每次都能拔得頭籌,我願把那麵紅旗插在金城關隘的遺址上,靜聽馬幫駝鈴過往,淡看春秋草木榮枯。
經過多年苦心經營,至雍正時期,通過互市手段獲得的馬匹得到驚人的反彈,至乾隆時,所易馬匹成數十倍激增,再加之祖國版圖統一,青海、新疆、西藏、內蒙古全部納入,官營牧場經營措施得當,風生水起。
清代牧地數量大大超過前代,不需要多長時間,滋生繁殖的馬匹已驪黃遍野、雲錦成群,以前遙遠偏僻之地生長的馬匹,都得以在相同的馬槽上喂養、生息。
一時間馬源充沛,傳統的茶馬貿易顯示出它的單調和繁瑣,免去無馬之虞,統治者終於可以精神抖擻一下,對茶馬互市的管理難免鬆懈,再加之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萌芽,民間市場開辟,使得官方對茶馬貿易的調控和主導失去了時代背景,導致其地位下降,難以複興。
久旱逢甘霖,西北商埠重鎮蘭州,抓住了這一曆史機遇,在茶馬貿易漸趨衰敗之際,勇挑重擔,完成了茶馬貿易向民間商品等價交換的過渡和轉變。
甘州,唐代時曾被吐蕃控製,後又成為回鶻領地。宋代時劃入西夏,元代複設甘州,明代曾設立甘肅衛,有陝西行都指揮使司在此辦公,清代改為甘州府,治所即甘肅張掖市,甘州茶馬司建於明正統以前,正統八年曾撤銷,嘉靖四十二年重新建立,清代加以沿襲。
甘州茶馬司遷入蘭州後,共有西寧、莊浪茶馬司,統歸蘭州道治理,處於西北古關隘軍事要塞之地的蘭州,以戰略屏障聞名於世,其以天險著稱的軍事功能削弱後,商業貿易功能快速提升。
有資料稱,蘭州“雲雷天塹,金湯地險,名藩自古皋蘭,營屯繡錯,山形米聚,喉襟百二秦關”,是雄關險峻的兵家必爭之地,“屏障中原,聯絡西域,襟帶萬裏”,是黃河天塹的重要渡口。“貨運塞途,信史絡繹,茶馬互市”,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蘭州之州名,始於隋開皇元年,文帝廢郡置州後設立的蘭州總管府,因市南有巍峨挺拔的皋蘭山而名之“蘭州”。蘭州,邊陲重鎮,東有關隴,南連巴蜀,西接河湟,通西域,自古以來,一直是中原跟周邊少數民族的緩衝地帶,具有“座中四聯”的地緣位置。古代的蘭州曾是“茶馬互市”的著名商埠重鎮,也是絲綢之路上的交通要道,號稱“四省通衢”,被譽為“絲綢之路上璀璨的明珠”。
蘭州成為清代中後期茶馬互市的主陣地,原因有三,一是獨特的地緣位置,二是政治中心的遷移,三是茶馬司的合並。
這樣的地理條件,更利於四方聯動,發揮貿易便利的優勢,且自唐代絲綢之路的貫通,成為蘭州經濟大動脈,明清時漸趨衰落,因其茶馬交易的頻繁,完成複興。清代茶馬古道和絲綢之路在蘭州出現重合、交叉,道路的功能得到提升和完善,為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的商品經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茶馬貿易得以重振雄風。“金城置郡幾星霜,漢代窮兵拓戰場。豈料一時雄武略,遂令千載重邊防。”譚嗣同對蘭州的評價沒有刻意的奉承,而是平添了一股意氣風發。
乾隆二十九年,清政府令陝甘總督楊應琚自河西肅州行營移治蘭州,蘭州從此成為西北地區的政治中心。由於青海、新疆、西藏、內蒙古等一係列問題的解決,“渥窪天馬皆櫪上之駒”,天馬從此過,不搞騰雲駕霧的特權,也隻有從金城關過,才叫真正的入鄉隨俗,吃苦耐勞。
《丹噶爾廳誌》卷五記載,茶葉從蘭州運來,每年大約一萬餘封,大半出售給蒙番,每封現價二兩,共得銀二萬兩。此外如黃茶、磚茶,雖然禁止交易的法令異常嚴格,而番僧蒙番私下在境內交易的現狀屢禁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