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後記(1 / 1)

僧侶胡商絡繹不絕的絲綢之路,鈴聲悠蕩的馬幫在茶馬古道上的清唱,甘肅厚重的道路交通文化,展現兼容並蓄、互信互惠的多元文化特征,和其他地域文化一起生發、融合,共同構成華夏文明的生動樂章。同樣是路,在時光流轉,人心浮躁,其承擔的貿易功能消退,漸次退出曆史舞台後,所受到的關注程度是迥然不同的。比起婦孺皆知、飲譽天下的絲綢之路,茶馬古道在甘肅這塊神奇的土地上所發生的那些震撼和哭訴,沒有被完整地聆聽和書寫,略顯單調和貧乏。

在這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每遇到思路不暢時,我就背起相機,叫上朋友,在甘肅主要的茶馬互市之地走一走,數次去蘭州、臨洮、岷縣、宕昌、臨潭、武都、天水等地,在嶙峋的石階和荒草之上,心靈都有一種震撼。回去之後,像是撿到藏寶圖一樣,插好門栓細細地回味。每次出行都很疲憊,但帶給我寫作的激情,而對於前輩們來說,這卻是每日的功課,他們把崇高理解為平凡,贏得了英雄一般的掌聲。

本書在寫法上,選擇了數個發生在甘肅的茶馬互市之地,在史料記載的基礎上,進行創作,力圖還原每一個茶馬之地的曆史地位,介紹發生在甘肅這塊神奇土地上的茶馬故事,而又通俗、平實、生動,力避枯燥無味。它僅僅是一種簡單的零星的概覽,不做主食,隻是調劑;不求全麵,隻是節選。在優質的文化資源麵前,開發的決心可能比思路更為緊迫,以及文化資源開發的布局究竟是怎樣的?值得更多的人思考。

同樣是路,我們和真正腳踏實地探尋其上的人,精神起點已經大為不同。無論荒山野地、斷壁深崖,還是秀水青山、高山草甸,隻是作為實體風景存在,而那真正激蕩人心的有關人和道路的患難之情,由此生發的各種意誌品質,仿佛都已經在深山峽穀中跌仆不前。聽著汽車的轟鳴聲,在舒展的國道線上呼嘯而過,是速度帶給我們便捷,也是速度將一些寶貴的品質淘汰出局,今天的我們,能夠真正理解前輩們精神的遠征嗎?發生在邊塞之地甘肅的茶馬故事,到底告訴我們什麼?這一切,還留待時間的詢問和體悟。

首先感謝這千古傳承的茶馬文化精神的光照。

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蘭州市文聯陽颺老師,從寫作思路、篇章結構和語言風格上給予我具體的幫助,提出了翔實的意見和建議,他的每一句鼓勵,都是我前進的勇氣。

因學術水平所限,一些重要的發生過茶馬互市的地方可能沒有涉及,希望專家學者批評指正。作為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如同黃河之濱漂流的那一尾羊皮筏子,渡的自然都是有緣人,希望有更多的人,參與到茶馬互市、茶馬古道的研究中來。

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