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七年,康縣境設白馬關州判。乾隆元年,分置白馬關為階州直隸州分州,轄今康縣。白馬關的馬很務實,馱完糧還要運茶,自迷徑深幽的路上,馬帶著茶走了一遍的道路,被稱做茶馬古道。
康縣南部自古產茶,為名茶之鄉。有資料稱,康縣望關是茶葉貿易北上秦州、西進藏區的“茶馬古道”支線的中轉站:一條是北線:沿康縣望關—平洛鎮—太石—大橋—石橋—禮縣城—鹽關,或者是:望關鄉過平洛鎮—翻越太石山—西狹古棧道—成縣城—紙坊鎮—石峽鎮—西和縣城—石堡—長道鎮—鹽官鎮—天水,進行茶、馬、鹽等商品交易。
交易的馬匹從白馬關出來,但在那穿梭的馬幫看來,這些馬匹比起其他,多了一絲決絕和果敢,正是穿山越嶺、激流勇進所必須持有的,在他們看來,這些馬的意義在於,目的地也可能是出發點。
山是隴南,關在康縣。為了過關,咱先下山。
隴南地處秦巴山區,古屬梁州,是甘肅境內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氣候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地理位置屬西南地區。境內高山、河穀、丘陵、盆地交錯,氣候垂直分布,地域差異明顯。獨特的自然景觀,既含南國之靈秀,又具北國之雄奇。
隴南是甘肅南下東出的要衝,是“秦隴鎖鑰,巴蜀咽喉”的戰略要道,地處中國地理幾何中心,是大西北通往大西南的交通孔道。由於西秦嶺橫亙其間,重巒疊嶂,艱險異常,成為阻隔隴蜀交通的天然屏障,自古行人視作畏途。古代先民在高山峽穀之間,依山傍水,修建棧道,以為通途。隴南道路艱險,山大溝深,交通閉塞,外人每每談及,常是“談路色變”。
好馬自風塵飛揚的古道上,進入清秀的隴南,草肥、水美、景奇,自是調理的好地方,隴南像一個清水洗塵的美人,讓一些馬們眼色迷離。古人說“淺草才能沒馬蹄”,隨意就能找一處,假裝崴了馬蹄子,滿心歡喜地留下來,讓隴南的風景繼續滋潤著你,留下來,成為一處曆史的靜態寫生。
馬們繼續轉悠,遊完萬象洞,去過西狹頌,聽說隴南康縣還有品質一級的好茶,得去瞧瞧,說不定能聞茶香識舊途。短暫的停息之後,旋身走入前方的險途,蹄聲比先前緩慢了一些,惜別的眼神觸動山河。還有那從未鬆弛的馬韁繩,拽著粗糲繩索的另一端,一雙磨出厚繭的大手,對著它嗬一口氣,它能變成一座山丘嗎?他們踏入荊棘密布,險象環生的道路,仍然有困頓和停歇,有疑惑和減員,但從未停止,一次次抵近生命的真實,人、馬和道路,不再是一種駕馭和配合的關係,而是一種契合無間、無法分離的整體,如同骨肉和血液,難以透析,置身其上,不再是一種行走和抵達,而是一種穿越。
茶馬古道是我國以茶馬互市為主要內容的古代商道,這種被專家認為隻有西南地區才有的經濟文化形式,如今在地處大西北的甘肅隴南康縣也得到證實。康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陝、甘、川三省交界地帶。境內無山不青,無水不秀,氣候濕潤,山川秀美,風光崎旎,自然、人文資源非常豐富,為名茶之鄉。
現已證實康縣發現了多處茶馬古道遺跡,填補了西北地區無茶馬古道文化的空白,這也意味著享譽世界的絲綢之路在甘肅有了“姊妹路”。康縣毗鄰陝西、四川,曆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是內地和西南連接西北的重要通道之一。現存的望關茶馬古道遺址,位於康縣望關鄉西北約100米處的石貓梁上,一條在石山上開鑿的小路呈東西走向跨越石貓梁,刻有“茶馬販通番捷路”等字的殘碑石,該碑僅存碑體上半段,寬70厘米、高90厘米、厚18厘米,所幸殘碑文字大部可辨。陰刻楷書,約49字,其中:首題,橫書“察院明文”,正文,豎書7行,現殘存每行7-8字,辨識為:巡按陝西監察……示知一應經商人……茶馬販通番捷路……舊規諸察俱許……有仍前便由……官兵通放者……。其文字信息直接明朗地點明是有關通往番區的茶馬貿易便捷道路,加之現存的古道遺址的存在,是關於“茶馬古道”文化線路的最直接證據,無可爭辯,成為甘肅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重要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