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這塊碑,可惜我現在也沒機會看到實物,隻看了幾眼照片,也算過過眼癮。碑文內容大致為一個官方冊立的公告文書,提醒過路的所有經商人,這條路為茶販通往少數民族地區進行茶馬互市交易的便捷通道,有官兵把守查看,過往一應人等均應出示相關證件。給一條路進行長期專業的養護,配備專業人員,還有巡邏機製,這條路真不簡單,像現在的高速公路一樣,而且是專門為茶馬通商修築的高速公路,需要政府高層親自擬文,可見當時茶馬貿易對於中央政府的重要意義。不知道有沒有警車開道,丁鈴當啷的鑿山聲,隆重的鑼鼓聲,這下熱鬧了,那隻貓站在山梁上,處在一個最佳的觀察位置,也算見了世麵。
石貓梁,在康縣望子關,相傳楊六郎封印掛帥出征時,曾在此回望自己的妻兒,於是就有了望子關的名稱。楊家將的故事無需贅言,家國一體的文化體製內,忠誠是對一個人最好的褒揚。但他必須回頭,因為他也是一具有情有義的血肉之軀,英雄再別過頭去,淚水都在風中。妻兒沒有這樣的機會,隻能直挺挺地目視前方,直到淚眼婆娑。
怎麼老跟貓過不去,好在我不屬鼠,省去了報仇的嫌疑。
茶馬古道上的馬匹們同樣沒有回頭,一回頭,有太多的牽掛和羈絆,隻能勇往直前,那些舉鞭疾行的人也一樣,對於前路的險境,心中柔情太多,會是一場災難。在這條路上跋涉的人都一樣,磨平腳板,有回頭路的是故事,沒有回頭路的才是人生。
那塊碑,允許我多看一眼,用一個牽強的比喻,碑是一塊防盜門,碑上殘存的每一個文字,都是密碼,我們白皮細嫩的手摸上去,摸遍每一個字,就是輸對了密碼,碑在腦海中緩慢開啟,陣陣鑿山的聲響,呼喊我們一次次走近封存的曆史。
我總是想象曆史披著一件會分身術的魔法衣,千年以前,那些險絕的道路上,即將出發的馬幫,用了什麼樣的出征口號。除了指揮隊伍,還要料理眾人起居的馬鍋頭,他當時是什麼表情?幾根短木枝比劃的行軍圖,和現實有無出入,他給親人帶了什麼禮物?
這樣想時,馬幫好像也在想我,想著他們曾經寄居過的山水康縣。那麼些年了,茶葉、花椒和橄欖油、核桃拉不出去,成本太高,還是請他們,老馬幫,一路吆喝著輕輕鬆鬆把活幹了。
康縣南部自古產茶,種茶曆史悠久,陽壩鎮太平村至今還存活著一株千年茶樹,人稱老鷹茶樹。老鷹和樹,兩個名詞,組成一個詞組,老鷹茶樹,這樹兼具陰陽之氣,不僅有茶可供采摘,想來還會飛,飛上高遠的天空,逼視著霧霾,飛進一群人揮之不去的舊夢裏。
康縣境內現存有窯坪橋等大量保存完好的古道文化遺存。康縣茶文化所處漢中茶文化圈,本地又是產茶區,各種茶馬古道的曆史遺跡保存完整,真實地再現了西北特色的茶馬古道魅力。
茶馬古道+絲綢之路<甘肅,為什麼?除了這兩姊妹,甘肅值得一提的兄弟姐妹還有很多。兩姊妹,不攀比,在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中共同發揮資源優勢,兩姊妹,露出笑臉,一起合影留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