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論語·裏仁》中說:“事父母幾諫,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意思是說:“侍奉父母,如果父母犯了錯誤,要委婉地勸說他們。如果父母心裏不願聽從,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並不違抗,替他們操勞而不怨恨。”
父母做的事不一定都是正確的。作為兒女,侍奉父母的時候,如果出現意見不一致的時候,甚至你覺得父母有某些犯錯的地方,就應該委婉地加以勸止。
我們向別人講訴一個道理,道理本身是什麼樣也許不重要,但是怎樣用一種最好的表達方式把一個很好的道理說得通,這往往是最關鍵的。尤其一個成年人,思維模式往往非常固定,又愛麵子,所以與其講道理一定要注意方式。
我們通常會學習一些人際交往準則,跟領導要怎麼說話,跟同事要怎麼說話,跟朋友要怎麼說話,談戀愛要怎麼說話,但幾乎沒有一本社交寶典會教你跟父母怎麼說話,因為大家都覺得,父母是親人,難道跟父母說話還需要講究方式嗎?
孩子們總是這麼認為,我在外麵受了氣,回家跟我媽說說有什麼不行?跟我爸還不能發發脾氣嗎?跟我媽還不能撒撒怨氣嗎?就是在這種錯誤思維的指導下,自己最親的人往往成了自己的情緒垃圾桶,有時候還會因此而受傷。
孔子告訴我們,其實你最親的人才是你最不可以去傷害的,跟父母說話要好好說,這才符合孝道。
孩子講道理,有的父母會聽,有的父母還會固執己見,就是“見誌不從”。不聽你的怎麼辦?“又敬不違”,做孩子的還要心存尊敬,不要去頂撞他們,畢竟無論怎樣,他們都是你的父母。你心中可能對這事繼續擔憂,但不能有任何怨恨,這就叫“勞而不怨”。
什麼叫做“又敬不違”?中國自古以來有個說法叫“孝順”,孝順孝順,順者為孝。很多時候,我們的孝心就在於“順”字,就是不違背。當然,也有些兒女跟父母的衝突屬於大是大非,這個當屬例外。但是,如果現在做個統計,父母、兒女之間所產生的衝突,究竟有多少是大是大非,關乎道德,關乎家國大義?畢竟這種事情少之又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