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語·為政》中有這樣一段話: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後來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樊遲說:“不要違背禮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孔子極其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都應如此。但這裏著重講的是,盡孝時不要違背禮的規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見,孝不是空泛的、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製約,依禮而行就是孝。
孔子為什麼重視對逝者的禮節呢?在《論語·學而》中曾子給了我們這樣的答案:“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意思是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老百姓自然會日趨忠厚老實了。”
盡管孔子“敬鬼神而遠之”,對人死之後是否有靈魂這種事不去費心思索,但他卻非常重視喪祭之禮。在孔子的觀念中,祭祀已經不隻是祭祀亡靈這麼簡單了,而是把祭祀之禮看作一個人孝道的繼續和表現。通過祭祀之禮,可以寄托和培養一個人對父母和先祖盡孝的情感,進而強化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從而使整個社會的風氣得到淨化。
在《論語·述而》中有這樣一句話,可以看出孔子對與逝者有關的禮的重視程度:“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嚐飽也。”意思是說:“孔子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不曾吃飽過。”
儒家之所以重視孝,是因為孝是忠的基礎,一個不能對自己的父母盡孝的人,他是不可能為國盡忠的。所以說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關於忠、孝的道德觀念,在《論語》中屢見不鮮,表明孔子十分重視忠孝等倫理道德觀念,希望把人們塑造成有教養的忠孝兩全的君子。這是與春秋時代宗法製度相互適應的。隻要做到忠與孝,那麼,社會與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總之民俗祭祀祖先之禮,不可簡單地等同於封建迷信,它更多地是為了寄托對逝者的哀思和對孝道的尊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