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論語·裏仁》中說:“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意思是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麼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每個人的道德修養既要靠主觀的不懈努力,又必然要受到外界的影響。重視居住的環境,重視對朋友的選擇,這是儒家非常注重的問題。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會受到仁德者的影響;反之,則可能染上陋習。可以說,孔子的這個思想和“孟母三遷”的故事一樣,都強調了選擇居住環境的重要性。
孟子小時候家離墓地很近,孟子耳濡目染,經常玩辦理喪事的遊戲。孟母說:“這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於是搬遷到熱鬧的集市附近。聰明的孟子又開始做學商人賣東西的遊戲。孟母說:“這也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於是又搬家到學宮旁邊,孟子就又做些禮讓食物的禮儀的遊戲。孟母說:“這裏可以用來安頓我的兒子了。”他們就在那裏定居下來。
正所謂:“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但並不是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我們的朋友,並不是任何朋友都值得我們付出真誠,並不是任何朋友都能給我們帶來好處。好朋友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幫助,而壞朋友往往會給我們帶來很多麻煩,甚至引你走上邪路。尤其年紀相仿的朋友,難免會相互影響,相互學習,彼此常常是無話不談,互訴衷腸,甚至可以達到言聽計從的程度,為了哥們義氣可以上刀山,下油鍋,萬死不辭。交到一位行為不端的朋友會後患無窮,對方的行為必然會對你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久而久之,難免使自己也染上不良的習氣。因此,與有不良習氣的人劃清界限是非常必要的。
有這樣一個故事:
平原人華歆與管寧一見如故,情投意合,成為至交。晚上,二人同榻抵足而眠,白天,兩人一起耕耘、讀書,情同手足。
有一天,二人在菜園裏鋤地,管寧在前,突然鋤出一塊金子,閃閃發光,但管寧視之如瓦礫,棄於一旁。華歆上前撿起來看了看,扔在地上。
還有一次,二人同席讀書,有位達官顯貴坐著豪華的轎子,前呼後擁地從門前經過。管寧對此置若罔聞,連眼都不抬,依然專心讀書,而華歆卻扔下書籍跑去觀看,且麵露羨慕之色。管寧認為華歆是個注重功名利祿的人,不能與其為伍。華歆回來後,管寧把席割開,與之分坐,並說:“子非吾友也。”
俗話說:“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一個人的交際圈裏難保不會潛伏著幾隻“披著羊皮的狼”,時刻想拉你下水,把你當成為他們謀利益的棋子。如果在交友過程中不慎重挑選,盲目地以“四海之內皆兄弟”來自我標榜,就很可能引“狼”入室,與“狼”共舞,最終自毀前程。很多人交友不講原則,泯滅了良心,當落入他人精心設計的圈套,最終走上不歸之路的時候才會恍然大悟、悔恨交加。無數的教訓表明,很多人之所以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都與交友不慎有關。
古人雲:“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之也。”與誰交朋友、交到何種程度,不是一個簡單的個人愛好問題,而是關係到自己的終身命運、聲明毀譽的原則性問題,應該慎之又慎。因此,我們一定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持擇善而交。弄清所交之人的品行和目的,擇其善者而近之,其不善者而遠之。多與有涵養、講品位、重操守、愛學習、求上進、幹事業的人交朋友。
在此,我們不妨學學孔子的交友之道。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意思是說:“有益的交友有三種,有害的交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信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這是有益的。同慣於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於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慣於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這是有害的。”
(本章完)